因為它已經永遠古典了,並不表示你就得跟著一直古典 - 給新時代音樂人的聽音樂建議

文 / 謝啟彬



如果你有38分鐘,我懇求你,放下身邊所有的事務,專心地把這段音樂看完,也聽完

對,請不要低頭去看手機上其他的app或是inbox,或是電腦視窗上其他瀏覽器畫面的訊息,也不要同時看著電視螢幕裡頭的影音

只要這個螢幕就好,謝謝!

我知道很多人會馬上說,啊這是古典名曲嘛,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啊!....對,但是拜託你,先不要用標準古典樂迷的動作,馬上開始版本比較,馬上開始聊起不同小提琴家被人怎麼評論,或誰誰誰也有演奏這個版本

只要這個版就好,謝謝!就算你不認識也沒關係,我之前也不認識

但是這首曲子我從五歲聽到現在四十多歲,聽的次數大概很難統計了,也曾經在大學時試著去練過它的獨奏部份,也拉過交響樂團的管絃部分,跟誰?我都忘了

但是我每次聽,每次起雞皮疙瘩,心中也充滿了欣喜與感動

因為一次一次聽,我都聽到新東西,新發現,新角落,即便我已倒背如流,所有的部分,包含法國號、雙簧管、長笛、豎笛的片段出沒

哦,不是因為我聽出了什麼玄妙之處,或是發現什麼十幾億人都會驚呆了的樂譜錯誤云云,也不是要做什麼錄音音質比較與提琴音色的差異

我只是聽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和絃,以及作曲者如何巧妙地編排和絃進行,甚至轉調,然後發展,擴張,藏了許多巧思在裡頭

然後,有人可以告訴我這首曲子是什麼時候寫的嗎?西音史有考嗎?嗯,好吧!影片中告訴你了,是1878年。1878年,中國的太平天國之亂已經結束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已經結束了,日本的明治維新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了,這時候柴可夫斯基,發表這首曲子

但是當時他原本想要題獻的知名小提琴家Leopold Auer,拒絕了他,原因是此曲技巧無法在小提琴上演奏,嗯,這部分我都書讀了都沒丟掉

但是在我沈浸於爵士樂的世界中快二十年,以及實際上用小提琴演奏爵士樂後,我又突然聽懂了,因為比起其他三大小提琴協奏曲如貝多芬、布拉姆斯、孟德爾頌,甚至帕格尼尼,柴可夫斯基所創作出來的語彙,的確蠻“怪”的,如果比起德義作曲家的話

你有聽到很多的半音趨近(Chromatic Approach)嗎?你有聽到很多重音切分(Syncopation)的方式,讓主奏小提琴的聲部跟協奏樂團聲部環環相扣嗎?你有聽到許多起音起得很不尋常的旋律句型嗎?你有聽到很多掃絃(Sweep)嗎?更不用說啥速彈了,小提琴的世界中,速彈是必備的,吉他手只是模仿他們而已

或許你應該再多聽更多的「古典」小提琴音樂,就可以感受到我感受到的上面敘述。甚至第二樂章的小調旋律線,充滿了一堆琶音(Arpeggio),但是連結得真好!喂,誰跟你說這些東西,都是爵士樂裏頭才有的呀!只是現在的古典樂教育不教而已,你用爵士樂訓練去看,反而看得更清楚呢!

所以,老師你的意思是說,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受到爵士樂的影響嗎?...ㄝ 這又不是網友紛紛表示...當時寫作時爵士樂還在生成孕育當中呢!(關鍵字:南北戰爭後)但是爵士樂的爸爸是藍調(Blues),媽媽呢?古典樂(Classical)啊!在樂器與樂理上都是,而藍調則是在節奏與即興的本質上呢!

所以,那時候的音樂家,才沒有像今天分這麼開呢!先不論史特拉汶斯基或是拉威爾或是德布西是否對美國黑人音樂很感興趣(曾寫過不少文章),光是柴先生的這種句法創建,我就覺得很酷了呀!

再來,你要聽的是什麼呢?對,就是技巧!看,在這麼容易音不準也沒有琴格也很難夾的樂器上,為什麼這些作曲家都能寫出這麼精彩的音樂?當你抱怨練琴好累、技巧好難時,我覺得,看看這些厲害的古典音樂家怎麼練習與呈現的,是很有激勵作用的!

你說他們都照譜演奏....對啊!但是你有沒有這種古典音樂最講究的「持久性」與「耐力」?你看,整整38分鐘,他有去抽根菸嗎?XD 他有去尿尿嗎?

哦對了,協奏曲的意思就是三個樂章,通常在聽古典音樂會時,樂章跟樂章之間是不能鼓掌的,不然會被瞪!但是這首例外,為何?因為第一樂章太精采,又是之前講過的那個,曾被當時最厲害的小提琴家打槍說不可能演奏之重點所在,所以後人不管誰演奏(通常也只有厲害的可以演奏),第一樂章結束就先破例喝彩鼓掌了,跟看京劇一樣

所以,38分鐘,你看他的耐力,甚至是壓力,因為他必須要「完美無瑕」地詮釋柴伯伯的名作,還要有自己的詮釋想法,這是主動的,不可能真的「只有照譜」而已,而那種氣勢、「霸氣」就是這樣來的!

最後,雖然古典樂迷會很急於跟你分享說有誰誰誰的名盤之類的,但是你要知道,各位,不管你學音樂學的是什麼,會演奏這首曲子的人,世界上不是只有他而已,能人奇士與提琴魔人很多,而我在學校裡教過的學生,有些也都會拉還表演過了!

總之,我只想講的是 - 除了剛剛提到的許多「大歷史」連結與相當「另類」的樂曲解說 XD - 你能不能從裡頭,找到好的部分,然後去學習?或是,被他們的態度所震懾而激發,因為這都只是古典音樂裡頭最基本的態度而已

OK,接下來我要明講的是,這點完全是站在我這類的音樂老師的角度出發:

如果你學的是古典樂,那我想,最後你能夠欣賞這首曲子,然後有機會可以拿來練習練習,我覺得當做業餘演出或自high拉好玩,都不錯,但是真要到可以上台,不但因為強者太多沒機會,真的能做到的也不多了,包括我,真的

但是!如果你學的是從爵士樂延伸出來的現代音樂,如爵士樂、搖滾樂、黑人音樂、流行音樂等等,除了那個基本態度轉變成「你可以從中擷取需要的東西來增強你自己的能力」以外,剛剛所提到的技巧、練習過程、霸氣的養成、耐力的培養、境界的提昇,甚至是更實用的樂曲分析與拆解(譬如樂理、和絃與旋律的關係、以至於配樂技法、配器法等),都是你完全可以從古典音樂去得到的

因為它已經永遠古典了,並不表示你就得跟著一直古典

我覺得,至少這是我聽了柴可夫斯基三十年,因為真誠地佩服藝術之偉大以及感受到古代人如何醞釀音樂,而在我「分科」之後,又回頭去聆賞到,什麼叫做「音樂本一家」的道理

音樂本一家,不是不熟的裝熟,勾肩搭背稱兄道弟,那是在喝酒時練肖話或是硬套

音樂本一家,是音樂的本質就在那,你該學會如何去發掘,去感知,然後在你「選擇」呈現的形式或樂種中,出現正面的效應~

然後記得,你要真的留38分鐘,全心全意地給這首曲子,你才有可能感知到,不然都是假的,真的!

(深覺這樣寫的下場要不是下學期被音樂系解聘,要不然就是會有古典音樂雜誌要找我開“跨界”專欄了.... XD 不過我覺得這是張懸的哥哥也寫不出來的玩意,嘿嘿!)


圖片來源
Victor Tretia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