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傷在家靜養的直播] 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時間與空間距離,正是要讓學生消化反芻、冷靜爬梳的過程



老學生說:

「我們還常被學生私下“抱怨”一堂課“出太多手”呢」這一句話我很有心得!每次上課的資訊量真的很多,一個星期內要消化真的要夠用功才能做到。有時上次的內容還沒消化完畢,下一次的內容馬上又來了!

老師想講的是:

站在「因材施教」的角度,其實是老師覺得該學生耐得起操,所以會push一下

我以前大學時的比利時籍古典小提琴老師,給我一個很大的身教言教就是,你要給學生稍微超出他們能力一些,卻又不超過太多的程度內容,這樣學生在每週上課的時候,他一方面要讓老師驗收之前的進度,一方面又能迎向接下來的進度,進步就是這樣產生的,我是他的學生,我就是這樣進步的

我的一位美國人爵士樂老師更絕了,學生準備好的他通通不“驗收”(難道還要連絡簿簽名嗎?),然後針對這星期上課的狀況,給學生所謂“新的內容”(其實是另類思考、新的idea),其他很多歐美老師,還有凱雅的歐美老師也是這樣。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了,老師你不聽聽你上次叫我練的嗎?他的答案是:我如果沒再提醒你,表示這部分OK囉!你就要繼續去處理其他的問題

歐美老師相信學生會主動去尋求進步,他們只是教練提點糾正的功能,亞洲學生很多時候還是習慣老師跟他講該怎麼做,才能夠去練習。所以像我們在台灣教學時,常會被學生認為比較強勢主導上課進度,其實是一種修正,而且說實話,要跟學生解釋老師的教法,有點多餘,除非你是要來學我是怎麼教的

網路時代興起後,老師與學生之間太沒有距離,也是一個潛在的問題,我認為老師跟學生之間還是要有至少一週的冷靜反芻期會比較恰當,這也是為何我會不喜歡學生課後或離開課堂後,繼續問問題,或是我自己近年來不讓學生加個人臉書,或容易看到我公私動態聯繫到我(或反之我容易看到學生動態或心情)

除了老師沒有休息之外,私以為就教育現場而言,那個消化反芻、冷靜爬梳的過程,學生沒有達到,或是自己沒去找答案就想說直接問老師之類的,花時間在覓食,卻沒真的消化吸收

還有一個補充就是,啟彬老師跟凱雅老師多年來,都會遇過一種類型的學生,好像很清楚他們想學什麼,一上課或是上課前會先講說「今天想學這個」或是「我最近對那個很有興趣」,但是打個比方,這很像是「我看電影想學葉問的詠春拳」或是「我想練成像阿諾一樣的二頭肌」的“請益法”

但問題在於他們體質還不夠,基本功尚不紮實,跟之前講過的一樣,欲速則不達還可能傷身,這時候如果他們是認真的,老師要將授課內容的主導權掌握好,不是學生問一個就教一動,那不可能學好的

很多飯店都有那種三溫暖會員俱樂部,有時候你拿體驗券去洗完旁邊也有很豪華的健身設備,所謂的指導員其實都是體育學院的學生打工,你這邊做五分鐘那邊做三十秒,他拿的只是打工薪資,看似保護客人的安全,其實反而是在保護器材的安全。真要努力健康,還是要有完整的健身計畫呀!



延伸閱讀:

一桶冷水的意義傳承

我不是薩克斯風手,但我是爵士樂老師 - 帶學生學會本田雅人的即興語法與構築

如果你的夢想,是做好一件事,那就應該真的做好這件事,而不是感覺什麼都會一點點,結果都不紮實

新的時代裡,老師的身份是「變形金剛」?-學習就是專心將老師引導與整理的東西做到紮實

學習的滋味總是需要不斷咀嚼 – 解讀John Ruocco教學方式的珍貴之處

「我怕我練太多Charlie Parker會太像Charlie Parker耶!」- 看看老師傅Barry Harris的教學方式你就明白怎麼學爵士樂

離開了體制內教育,我們也還在「民間興學」教育著,甚至更接觸到想學的學生

2020年五月18~24日是我47歲生日難忘的一週 - 從全力教學工作到北東中南奔波到受傷的歷程日記

更多直播內容

謝啟彬老師的音樂教學網

張凱雅老師的音樂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