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我所知道與經歷過的「無網路」爵士樂教育概況,以及帶來的影響與反思

文 / 謝啟彬


Jamey Aebersold是David Baker六〇年代在Indiana University的學生之一,Jerry Coker也是,印第安納大學也是美國大學程度爵士樂教育的幾所先驅學校之一,我記得最早是北德大(North Texas University),另外一所我有印象的是University of Miami,他們都是原來已經有歷史悠久的古典音樂系,然後開始有系主任或校方重視爵士樂教育,所以我文章中寫的幾位都算美國爵士樂教育的重要領頭羊

所以像Randy Brecker跟Michael Brecker兄弟就是去University of Indiana深造爵士樂,但是都沒畢業,因為很快就因為太傑出都跟老師級人物去巡迴演出了,North Texas也很多爵士名人畢業於該校,我老師John Ruocco說他有去唸過,我說你去主修爵士樂嗎?他說當年沒這樣分,就是去學音樂,但是上述這些大學的音樂系都有加開爵士樂的相關課程與樂團,後來才慢慢升格與獨立的,現在全美很多大學都有爵士音樂系了,但是卻又出現另一個問題就是供過於求,所以每年Down Beat雜誌都會有一期是教育專刊,裡頭有很多學校的簡介與誰在那邊教、特色等等,還有好多招生廣告與傑出校友代言云云,這就暫且不討論

但其實像我的爵士樂老師 - John Ruocco爵士樂的相關能力與樂器如豎笛、薩克斯風、長笛等也不是在學校裡頭學的,那時代很多年輕人去這些散佈在全美各地的幾所大學或是Boston的Berklee School of Music(後改制為College),是因為想跟一些很厲害的爵士樂大師近身學習,以及進一步走到圈子裡,有點台灣人講的「累積人脈」味道,但當然不是進去裡頭鞠躬哈腰逢迎拍馬的,而是因為好手都會聚集在那裡

所以我才會說其實爵士樂教育在美國開始蓬勃起來是六〇年代至七〇年代,所以各家各派的整理原則就百家爭鳴,只是因為Berklee是私人興學,也有相關出版社,所以感覺“那套”系統很強勢,包含所謂的手寫非法版Real Book也是那時候整理並流傳下來的,全為Berklee的學生們「共筆」,而因為當時任職的老師是像Steve Swallow、Carla Bley、Pat Metheny等,所以Real Book裡頭就很多那個時代的曲子,以及許多Jazz Standards

所以換個角度來說「Real Book裡頭都是Jazz Standards」也是一個迷思,因為很多都是所謂七〇年代的爵士樂,上述幾位老師都在德國唱片廠牌ECM出唱片,包含另一位老師鐵琴家Gary Burton,他後來當到Berklee副校長。很重要的是,也因為如此,「Chord Scale Theory」就感覺很強勢,因為這些時空因素與歷史條件造成,所以到了今天網路時代才會有那麼多「反思爵士樂該怎麼教」的影片

但其實實際上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我們也是這樣跟各家各派的老師前輩,以及聽唱片專輯、看現場演出,以及實際操作與入行,也都知道哪些爵士樂教育的“派別”會怎麼說?也會有什麼疏漏不足之處?這就是我跟凱雅老師一直很珍惜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學習的時光

因為我們有八〇年代去美國Berklee深造歸國的比利時老師們與荷蘭老師們,也有像John Ruocco那樣因緣際會跟Barry Harris等人常駐歐洲的美國爵士樂手,他們教授的內容反而承接了在美國已經斷掉的Bop跟Straightahead傳統(這部分還可以講好久,其實很多當年在美國發展不下去的樂手都是遠走歐洲,直到八〇年代後期才因美國爵士樂“文藝復興”才回到美國再創事業第二春)

而我們也有去英國學爵士樂的比利時老師,以及跟法國比較熟的老師,也有跟德國比較熟的老師,還有荷蘭的老師卻是拉丁音樂專家(荷蘭的音樂風景也是超級多元的)...學校以外更因為布魯塞爾地處西歐交通要衝,不知道看過或上過多少大師班或是講座、音樂會等等

像啟彬與凱雅去客座過三次的南非開普敦大學,他們的爵士音樂系為了政治正確,叫做爵士與非洲音樂系,為了跟古典音樂系區別,而創系的主任當年就是留學北德大的,所以所有的學制與課程規劃就是移植自北德大,也因此當我們去客座時很受到歡迎,因為我們蠻擅長的一些科目在他們學校沒有機會被教到,而我們兩個又是遙遠東方來的亞洲人,然後竟然會Swing、會Blues、會Bebop、會Salsa!哈哈

講這麼多其實還是想凸顯一個問題:就是爵士樂教育為了要配合比較早開始且更為強勢的古典樂教育及學術環境,所以會把很多東西「名詞化」、「學術化」,當只注意名稱而不注意教學品質與授課教師的真正能力時,就很容易流於照本宣科與各說各話,我個人覺得這也是爵士樂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給人家「很複雜」、「很艱澀」、「感覺永遠學不完」的印象源由,Yuki Arimasa老師在今年三月的工作坊中也提到這個問題,換言之這會造成學生錯用資訊以及步驟錯誤,還有就是其實教學大綱寫得洋洋灑灑的,不一定是真的能教爵士樂或是相關音樂或即興、合奏的老師,那是寫給學校單位看的



(P.S. 附圖為這幾天從舊筆記中掉出來的二十五年前採譜作業,我那時候的打譜軟體還無法輸入爵士和絃記號,仍得手寫呢!呵呵,像這也是學習爵士樂很重要的步驟之一,不管有沒有寫下來或打成譜,重要的是得盡可能學習前人說過的話、即興出來的故事,然後慢慢轉化成自己的,一樣是很漫長的過程啊!

這幾天有講堂學員回饋問有沒有「快樂學音樂」這回事?其實有啊!快樂是產生在會了音樂之後,而不是一直無壓力學習,那種快樂叫做興奮而已,但是更大的快樂來自於成就感呀!就跟登上聖母峰的人一定很快樂,但過程一定很艱辛,跑馬拉松到一個階段時,也會有生不如死的感覺,但過了就好了呀!藝術使人得到快樂,沒錯,但藝術家的快樂,其實比較是從不斷的自我挑戰過程中得到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