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單列表式的學習,或是依據“感覺好像是樂風流派的名稱”的學習,就非常容易找不到這樣的正確方向 - 16th切分Funk Feel掌握得好,學習各種流行音樂中的“新曲風”、“新名稱”其實都能迎刃而解

文 / 謝啟彬


很多人都以為討論樂理就是在討論和聲與旋律,也就是和絃與音階,但其實我覺得啟彬與凱雅大概每天花了有75%以上的時間在教「節奏律動」,不只是Rhythm,更是Groove,所以家人常說我們的教法跟教跳舞是一樣很消耗體力與腦力的 ^^

還是不免俗要說,在中文世界,很多很多的詞彙都被帶到另一個方向上去,所以找不到合適的中文名詞來形容「這部分我們在教什麼」,因為要不是古典人常見的「這是打擊樂組的守備範圍」思維習慣,要不是就是節奏律動有種在教「幼兒啟蒙律動班」之類的聯想...

教幼兒、學齡前當然很重要,這點無庸置疑,但是我們的主力放在成年人,因為中文世界的成年人在這方面的能力跟幼兒差不了多少,甚至比幼兒還糟,需要自己勇敢下決心去面對,也就是我常說的要擺脫靠譜模式

但是譜面記載其實也很重要,因為那只是工具而已,你要用工具與單位顯示,也要把工具使用的方法與正確的“咬字發音”示範對,還有就是例句,這段經常就是超越中(華)文世界的認知,脫離了一般人甚至是音樂人的常識範圍之外

譬如Tower of Power,這就是一個深受James Brown音樂影響的白人Funk/Jazz Funk經典團體,當然裡頭也有黑人,但是拜託不要再戰黑白,黑人音樂裡頭大有貢獻的白人美國人甚至歐洲人也多到不行,音樂跟血統並沒有成正比這件事,不是黑人就會嘻哈,台灣人就會歌仔戲...


首先一定要建構的概念就是「所有樂器都是打擊樂器」,包含管樂與吉他,這點很重要,不懂這概念的一定要去看James Brown的傳記電影

再來就是藍調的影響,Blues的和聲樂理概念,有跟歐洲調性調式相輔相成的,也有更多不同的

譬如屬七和絃並沒有要解決,它反而是主和絃概念,這是你翻一百本古典和聲學的書都不會教你的事,還有就是不同屬七和絃的移動方式,很多跟古典音樂不同,也跟爵士音樂不同,但會影響後續的黑人音樂與搖滾音樂等等,這就可以延展開來學習了

最後就是旋律的想法,也是複選題甚至組合題的概念,而先不論不同的“音階”或是特徵或是用法,光是“唸法”也就是所謂的語言律動,很多人就學不上來,需要不斷補強


而這些都需要不斷打基礎、聽範例與拆解研究,加上實戰操作,沒有辦法直接從James Brown跳Tower of Power,再直接跳Kool & the Gang到日本的南方之星、米米俱樂部、角松敏生,然後就直達Blu-Swing、Suchmos、藤井風...等,無法直觀地“等於”,那個等於是幾十年的演化與藝術家自我吸收與內化的程度


昨天教這班時,有兩個學生的反應就是老師期待的:第一位學生先前用聽的去拆解松原美紀《Stay with Me》(所謂City Pop年代的神作)的Horn Section部分,我跟他說,上完這堂光是拆解Tower of Power的《What Is Hip?》,你是不是更能掌握這些R&B/Soul/Funk類型音樂的銅管組聲部怎麼產生的?甚至該如何編寫了呢?


另一位香港學生有Big Band的經驗,需要很多視譜與視奏的能力,他說最重要的是他現在終於看得懂、甚至可以去拆解、去分群(Grouping,這是當代音樂很常用到的手法,以古典音樂的類比大概就是分句、分樂句,但Grouping意思更多,甚至包含奇數在偶數內的句型等等)

這樣他練團跟演奏類似風格的樂曲時,味道就會對,跟團員之間也不會好像各有各的律動感,所以”七嘴八舌“十分凌亂,而他是薩克斯風手,演奏比較Groovy的曲子甚至即興時,味道也就更對囉!


這就是學習的重要性,清單列表式的學習,或是依據“感覺好像是樂風流派的名稱”的學習,就非常容易找不到這樣的正確方向

之前也寫過類似方向的學習心得文章,歡迎大家來報名定期上課呦,而我們2025第二季爵士原力講堂的最後一場「日式新潮」裡頭都是深受黑樂影響的J-POP創作藝人與團體,這些概念都會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