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手如何重新詮釋搖滾樂或流行樂作品?—我們的學習、認知與推薦

文/謝啟彬


Jeff "Tain" Watts - Detained at the Blue Note

很喜歡這張鼓手Jeff Tain Watts的Live專輯,之前知道他是因為他長期跟Wynton Marsalis與Branford Marsalis兄弟的合作(分別),而我尤其喜歡後者。聽Jeff的演奏就是聽到所有偉大爵士樂鼓手的集大成,注意哦,是爵士樂鼓手,不是爵士鼓手。


整張專輯非常Modern Jazz風味,也有在現代爵士中常聽到受M-Base概念影響的編作手法(最簡單地說就是貝斯、鋼琴左手、鼓手都走不同的線條,整體節奏的感覺也會以段落的方式來呈現變化),按Allmusic裡頭的sample可以試聽片段。


如果也喜歡Bjork的話,他們Live開場第一首改編演奏了她的《107 Steps》,或許能讓各位一窺爵士樂的極大包容性與延展性。


但是我還是要說,改編誰誰誰搖滾、流行等“其他”領域音樂家的作品成爵士,不是要去沾光,或是啥拉攏原來的樂迷之類的,純粹就是爵士音樂家喜歡這些作品,然後加以放入自己的‘“觀點”而已,Brad Mehldau也改編過Radiohead、Joshua Redman也改編過Rolling Stones...例子太多了,從“口水歌”的角度切入是很可惜的,去體會上一段講的爵士樂之極大包容性與延展性才是正道。

爵士樂的聆賞人口在台灣,其實是非常小眾的,持續會去聆聽、追蹤、深入的“粉絲型”樂迷,相較於其他樂種都算少。就我們自己多年的推廣教育經驗,大家都還是停留在“聽熟悉的曲調”的階段,坊間很多的改編或聽眾偏愛的,也就常出現俗稱的“口水歌”類型,旋律不做太大的更動,即興也不要太用力之類的。或許這是針對市場的“逆向操作”,也常會得到商業上的成功,但是就爵士樂原本的“延伸發展”精神而言,通常我自己都不會太推薦那樣的作品。


道理很簡單,因為如果只是聽旋律,那一分鐘後聽眾就能切下一首或轉台,最精華的即興與互動片段還沒到呀!好像看電影看五分鐘就離座一樣意思。這在現場演出反而比較可以這樣呈現,重點就是即興的醞釀發展與合奏互動的火花或契合,當然,你可以說這樣比較有門檻,但是既然是小眾或分眾市場,照理說是連聽眾都會一起進步的呢!

而許多作品就跟上述的專輯一樣“命運”,他們藏在許多優秀的爵士音樂家專輯裡頭,除非去聽現場或是有人分享,否則大家會很難接觸到。當然,現在隨便到唱片行或書店,都可以買到什麼爵士XXX,Jazz YYY的,除非是以下這系列作品,否則我幾乎可以說,十有八九真的就是買來當背景音樂片的而已…

(推薦原因是因為製作人及參與樂手)

如果要推薦爵士音樂家如何“重新詮釋”經典搖滾樂或流行樂作品—當然,有面目全非卻很棒也有面目全非卻很糟的兩種可能—我們第一個還是要推薦Herbie Hancock!




當然下面這兩首《廟裡的賊》與《紐約時分》也被爵士樂手Herbie Hancock選來在「New Standard」專輯中改編,也變得在爵士樂壇中很有名...well,被這些A咖樂手選來玩的,本身就得在作曲上具備一定的代表性,然後爵士樂手又藉由改編跟即興,將樂曲更昇華上去呀!




(另可參考「這才叫真正好的爵士風格改編」)

請大家記得一個概念:1960年代以後出生的爵士音樂家,他們的成長背景中絕對不會只有爵士樂,所以用演奏“純”爵士與否來判別好壞,其實沒有意義。但是如果能看到爵士音樂家,運用他們的才華與本事,去將自己成長過程中喜愛的音樂重新改造一番,通常這樣的出發點都會是加分的,沒有人會想搞爛自己喜愛的音樂,而聆聽的樂趣,就不只在於重新編曲的技法與意境,而我們也能欣賞到高超的即興手法與樂團互動才是!


沒有人懷疑Joshua Redman或Brad Mehldau的爵士樂能力,不過知道他們的當然比知道Stevie Wonder與Radiohead還少,這兩張專輯中不管你是不是聽過全部的原曲經典,相信都一定會很喜歡也很震撼的!請點選專輯封面看曲目哦!現在藉由Youtube,我們也能看到一些精彩的現場演出影像,譬如Brad Mehldau詮釋Radiohead的《Knives Out》:



此外我也很喜歡製作人與編曲家Bob Belden曾經做過的兩張專輯,一張是向Prince致敬,一張是改編Sting的作品,都非常好聽且具深度,推薦給大家,有機會購買到專輯或可以網路合法付費下載時,不要錯過!(照片中中間那兩張)


當然也歡迎各位聽聽啟彬與凱雅的相關企劃!在「張凱雅:敲敲幸福的門」與「JACK計畫:自由航程」中,我們都做了符合上述“爵士樂精神”的創意改編與延伸!


搖滾歌手“跨界”來唱爵士不稀奇,近年來華語流行歌壇也出現一窩蜂所謂的“爵士”專輯,但平心而論品質良莠不齊,有時候我其實想給的私心建議,反而是避開“歌手”的專輯,西洋的也是,因為只要真的出現唱歌,“口水歌”做法出現的頻率就會高很多,“爵士包裝行銷”可能也是一時,大部分歌手也都用完即丟了…

最後再度獻上這首Dianne Reeves翻唱英國歌手Peter Gabriel的名曲《In Your Eyes》,以及歐美一流樂手詮釋Sting的名作《Fragile》,這都在之前其他的文章中出現過,希望能讓大家感覺到爵士樂的真正魔力,以及這些魔法師的音樂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