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奏」跟「律動」之間的差別到底是什麼?要把「Rhythm」轉化成「Groove」需要有怎樣的認知與作為?

文 / 謝啟彬



小時候還蠻常在本地看到的舞蹈,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影片當中是來自菲律賓的表演

其實音樂跟舞蹈 - 也就是動作的整合與韻律的流暢 - 原理都是一樣的,但是現在的音樂教育,讓我們一開始就要習慣看樂譜學音樂,這種「內化」的功夫反而在兒童跟舞者身上,表現得更明顯了

「只要記得動作、照著節拍走」就不用擔心會不會被夾到或是被絆倒,這就是內化Groove的概念啊!

視譜能力當然也很重要,但是我在意的是「學習順序」的問題,應先感受音樂而非閱讀音樂,第二個更嚴重的,就是以為記譜音樂是比較高級、優越的偏見


簡而言之,西方文化對於音樂節奏上的紀錄極限,大概就是記譜了,但是五線譜記譜法對於節奏的捕捉是非常有限的,必須要用動作來學習,而非紙上談兵

爵士薩克斯風大師Steve Coleman講的非常正確,打個比方來說這就跟靜態照片與動態影片的差別一樣,靜態照片只能捕捉一瞬間,但是動態影片可以捕捉一段時間,跟田徑賽跑一樣,現在的科學訓練法會根據動態影片的紀錄,來修正跑者的姿勢,畢竟賽跑是動態的,律動也是動態的

Groove雖然經常翻譯為律動,但是其實比較好的解釋是動能,運動中的能量

我們的教法是先體驗Groove,不要先想看到樂譜,然後再逐步以樂譜來輔助,再繼續帶領示範修正到對的律動,這才是正辦

譬如像最常見的Swing Feel問題,記譜上根本無法準確表示,得靠老師或會的人來示範、引導操作與修正,而不同的音型與節奏型甚至要以「想慢一點」或「做快一點」來處理


Funk Feel也是,記譜看起來很簡單的兩個小節,很多人都忘了這是需要循環的,也就是說持續性跟穩定性非常的重要,比較內行的人會常說一個鼓手真的很funky,其實很多時候來自於他的二四拍感覺更「沉」,還有過門的一氣呵成感


關於Funk Feel,我也特別推薦大家多觀察與模仿Bass的演奏以及句型,好的Groove Style貝斯手就像是音樂的舵手一樣,光看他們的演奏就知道音樂會不會Groovy?


還有Latin Feel則更為明顯,在演奏與合奏的時候,很多律動的基本型是「嵌」在旋律與節奏中的,如果沒有先培養這些「看不見但感覺得到的律動」,光照譜演奏就會出現滑稽的所謂”古典感”,所以說事情不能總是看表面


Chick Corea真的非常放鬆,也懂得Cha-Cha-Cha的Groove,在Groove類型音樂如拉丁、爵士、黑樂中,節奏律動穩固比什麼都要來得重要,很多人會以為這些爵士樂大師都是用了什麼神奇的沒聽過的“爵士音階”,當然他們的和聲概念與選音概念都很強,但是萬萬不能忽略的就是那個持續性與穩定性,而這需要有方法的練習,不能光憑感覺,因為你我的感覺勢必在剛開始會有盲點,會被自己“騙”

所以啟彬跟凱雅總是認為,一段時間的拉丁音樂訓練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非洲古巴樂(Afro-Cuban; Salsa)中,鋼琴經常被當作韻律伴奏的和聲樂器與打擊樂器使用,所謂的Guajeo或稱Montuno就是像吉他彈固定音型琶音,或是穩固地“執行”所謂Voice Leading的動作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真有必要這麼嚴格嗎?當然在本地你不容易聽到看到這類音樂風格的團體或音樂人,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很多你認為的音樂聽起來「就是比較好」,其實就是這些律動上的細微差異所影響的

我會建議想學習Groove類型音樂的學生,學習爵士鼓、觀察爵士鼓也是個很實用的選擇,因為從整合四肢的動作與計算中,你就更能理解音樂中的「Time」是什麼意思?學習爵士鼓不是要你去打什麼複雜的節奏或一首流行歌的cover,而是去感受更完整的「Time Feel」,這段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爵士薩克斯風大師Michael Brecker示範打爵士鼓,所謂的Straightahead Swing Feel,他的打法就真的跟他的偶像爵士鼓大師Elvin Jones一樣,盡量一樣地呼吸


節奏感的培養不是給你譜,然後你可以很快視譜打出速度快或是寫起來很複雜的節奏,而是感受那個「循環」跟「整合」,「主動式創造Groove」很重要,不只是「被動式創造Groove」而已

講到這裡我想起一段往事:剛回國的時候我們也在華岡藝校表演藝術科任教,有一次跟西樂科的音樂基礎訓練老師交流,這位年輕的女老師問後來主修爵士樂的我們該如何增加學生的節奏感?然後她就拿出她的教材講義,看起來密密麻麻挺複雜的,她說要培養節奏感不就是愈難打的節奏愈能視譜演奏才叫厲害嗎?但她愈教挫折感愈重,因為她想像的跟現實中學生能做得到的不一樣

我們跟她說其實妳搞錯方向了,妳用的是我們以前念古典音樂系的方法在教,學生落跑都來不及了怎可能培養節奏感?尤其在一所藝校裡頭,除了西樂科跟國樂科的學生五線譜讀譜能力好一些外,其餘的學生看五線譜跟美國人看中文差不多,但他們一樣可以培養節奏感呀!像舞蹈科或是表藝科有跳街舞、爵士舞的也是要注意「Time」。所以這就是本位主義產生的認知謬誤,節奏感的培養得循序漸進,先從感受得到跟分辨得到著手訓練,讀譜記譜得到是後面的事,而古典音樂訓練讓妳認為「音樂就該這樣教」,終究是徒勞無功的

這個故事最後就送給大家,重要的不是要去講說哪種音樂孰優孰劣,如果會這樣想那就是搞錯重點,重點是音樂的「型態」不同、「風格」不同,所以學習的方式自然也會不同的喲!所謂的「技巧」,不是指音很多、很快、很高、很複雜...才叫技巧,節奏律動的掌握也是「技巧」,既然是技巧,那都是需要花時間精力來練習累積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