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奏爵士樂到底該如何背譜?先講概念突破

文/謝啟彬


如果你也是認真的爵士樂學習者,一定知道爵士樂的標準曲都是應該要學會的「基本功」,常年演奏爵士樂,也在教爵士樂,面對學生最常遇到的問題幾乎就是「爵士樂譜背不起來」或「沒有譜在前面我就掛了」的困擾。想想我們自己對這一海票jazz standard跟modern jazz曲,當初跟大家的背景其實也是一樣的,不是生來就會彈,甚至95%都是25歲以後才聽過或接觸的呢...

對台灣人(或華人...)而言,大家一直常講爵士曲背不起來 我也很想了解為什麼?而為什麼我們同文同種的,就是可以,但很多人就是不行?我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老師的呀!

其實 分析起來 不就是以下幾個關鍵而已嗎?

一、熟能生巧 不熟不巧:

終究是一首曲子彈不夠多次,或是聽不夠多次的老問題。我的歐洲老師告訴我,上一代的美國音樂家大多對standard從小就很熟,因為都是時代老歌,所以可以朗朗上口,歐洲人沒那環境,但是就比較能經過彙整,有效率地建立standard Repertoire;而我的美國老師John Ruocco老爹也說,從他們那代開始,幾乎都是靠聽唱片在學爵士的了,所以美國人不美國人不是啥關鍵因素,重點是要知道聽什麼?聽誰?

拿有些人遭遇到的「曲子總是感覺聽過但是印象都模糊」來說,我覺得還挺好破解的,就是傳統爵士樂的灌輸太少了!還沒學跑就想學飛,Duke Ellington、Oscar Peterson、Bill Evans,Wynton Kelly、Red Garland、Kenny Drew、Sonny Clark...?這些爵士鋼琴大師幾乎都同時彈過很多首相同的Standard,而你有「收集樂曲版本」的習慣嗎?如果沒有,先拋開那些Modern Sound、Beautiful Fusion、Elegant Originals...... GO Back to the Basic!」,一首Standard聽個兩百遍、跟著譜看一百遍、不同版本聽個三四版、操作五十遍,曲子再背不起來就很怪了...

所以,不是硬背,是熟能生巧而已,你要直接背台北市街道圖當然很辛苦,但是你當計程車司機一個月,可能效果還比較快。(又:地圖要拿對,要認台北市的路,別急著拿世界地圖!)


另,也讓我們先拋開太多的爵士樂知識,誰誰誰說這個很重要那個很重要不知道就會怎樣之類的...不要一次想強記過多資訊,累積無形壓力或造成痲痹,而是真的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限定範圍練習,不好高騖遠,效果自然好。

在建設性的聆聽經驗上,實際的建議是:先把Verve廠牌的老爵士、Prestige、Riverside裡頭比較傳統的Studio Jam Sessions,跟Blue Note廠牌裡頭那些Hard Bopper玩Standard的聽一聽、歸納一下如何?保證有用!Modern Jazz是聽手法,但大量聆聽Traditional Jazz則是累積常識與語彙的不二法門。當然,你也可以說我老派,因為我總覺得新一代的爵士樂學習者,早已經被淹沒在大量網路BT下載,以及Youtube隨手輸入曲目可看上千個千奇百怪版本中,反倒沒有去下工夫在那些「經典名曲、經典名家、經典版本」上頭,殊為可惜。

二、沒有找到祕訣(tips):

唸書的時候,不是都會有歸納、比較、統整、複習這些常見步驟嗎?大家不是都應該比我們還要會唸書應付考試嗎?我覺得我們以前當爵士學生的時候,這些方法倒是很常用的,但現在各位好像很少用,都在被動等人家給「現成資訊」為多,形成依賴的心態。

最簡單講,譬如Standard何其多,但如果早知道16 Bars、Major Minor、AABA、ABAC等,不就直接100/4=25?然後再每25開始各挑個兩三首開始,分門別類累積,不就很快就掌握這些樂曲了嗎?譬如《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You》跟《Just Friends》都是ABAC,曲式上我們就可以直接歸類於同一種;《Softly As In a Morning Sunrise》跟《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都是AABA,都還一樣是小調調性...等等,如果是用這樣的方式來歸納,保證記得快,然後才能達到最重要的終極目標—「在上頭順暢地即興」!

接下來,辨認出曲子和絃進行的「特徵」,譬如II-V、II-V-III-VI、IV-IVm等等,或是V7/V在哪?之類的,就很容易在不同的曲子中辨認出來,即便是不同key,都可以聽出他們的功能(function),也就是特徵,這樣,曲子也可以又被歸納出來一些範疇。這個部份,就是為何爵士學校都要教爵士和聲、爵士曲式、爵士分析的道理,由老師帶領學生來了解、掌握,不然,學爵士需要老師是要做啥的呀?

我覺得台灣的學生,大多數人在這部份是真的挺貧乏的,也就是缺乏爵士樂的基本觀、常識、歷史風格,卻要開始一堆融合、實驗、衝撞、模仿...但是真正的重點,不是要你對音樂家的生平如數家珍,是要你建立正確聆聽的習慣

所謂的II-V句型不是用"套"的,是要先用常見的II-V來找出勾勒和聲色彩的方法,並增加爵士語彙,但這一切終究是以「能聽到II-V」為重點,比起「看到一堆II-V然後在那邊掙扎」或「我有交代了會給我加分嗎?」要來得對吧?Guide Tones、Voice Leading...學這些用這些即興手法的目的,不就是要交代和聲、殺出重圍用的嗎?大家的觀念好像有點...本末倒置了!

這以上兩點是我們很切身的體驗,一直到現在,我們仍是用這樣的概念SOP來學來記來增加Standard曲目,或甚至接觸當代的新曲目、應邀演出時演別人的曲目等。再強調一遍,我們不是原來就這麼優游自在,也不是生來就知道那麼多曲子,但是幾年從事教學、訓練樂手養成的經驗看下來...怎麼大家知道的歌都還是比我們少?Jam的時候就還是都在不能背譜、曲子跑不順等癥結上面掙扎勒?

最後讓我們回到題目上來做個總結:所謂的「背譜」其實不是死背和絃記號,而是去感受、習慣那些和聲的「往哪走」跟「特徵在哪」!雖然每位樂手記憶的方式不同,但是就一個水準之上的爵士樂手而言,很少有人還在單記「這小節是哪個和絃?」「這個和絃的7音是什麼?」反而是在演奏中慢慢熟稔「記得這裡是這個聲音」「這個聲音會接去什麼段落」等。如果你只是用「視覺記憶」而不用「聽覺記憶」,這樣你永遠都離不開樂譜,即興當然也就容易零零散散毫無章法了!在這個資訊爆炸、樂譜隨手可得的時代,大家不應急於「解題」(破解和絃),反而應該是學習如何「反應」(對應聲響)得好才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對我來說,破解背譜迷思最好的指引就是這句呀!呵呵,大家加油!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背譜問題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