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與歌 The Singer and the Song (協助翻譯審稿愛爾蘭爵士音樂教育家好友的深度好文)

文 / Written by Ronan Guilfoyle 羅南.桂弗(知名愛爾蘭爵士貝斯手與教育家)
翻譯 / 黃述忱 Translated by Susan Huang
審訂 / 謝啟彬 Validated by Chi-pin Hsieh


------
謝啟彬前言:令人尊敬的音樂教育家與好朋友羅南桂弗(Ronan Guilfoyle),數年前在他的部落格中寫了這篇文章,獲得非常廣泛的迴響,當時我隨即取得他的授權想著手翻譯,無奈當時時間與體力都不允許。而英文非常好,本身也是歌手的學生Susan述忱,隨即主動跳出來說願意翻譯,也交出了一篇極佳的譯作!而我們依然忙碌至今,到現在才把文章整理上網,現在全世界都能看得到囉!

我們的共同觀念,都在於希望能夠增進大家對爵士樂的認識,以及培育音樂人才的重要性與步驟,羅南的文章為何令人激賞,就是因為給予了非常詳盡的歷史與音樂導覽及分析,告訴大家「為什麼?」這也是很重要的態度,先了解過去,然後再告訴大家還有什麼現今優秀的人才與變遷,再來就是真正的未來的展望。

也因為如此,這種深度好文值得閱讀、翻譯、思索與再三反芻,也推薦給大家~



2015年註:「這篇實在寫得太好了!來自愛爾蘭資深爵士樂教育家Ronan Guilfoyle的好文,他也是我的爵士樂老師John Ruocco的多年好友,我兩年前在日本神戶曾遇見他,相談甚歡。

在這篇文章中,他用非常清晰的思路與全觀的角度,來告訴當代的歌手們,為何不能再憑感覺或傳統的方式唱爵士樂?最主要的原因是爵士樂也一直在演化,有些音樂技法與想法上的改變,使得歌手也必須要學習跟樂器樂手一樣的概念,才可能唱這些作品(大家應該也看過Amanda Tiffin老師參與Alan Ferber老師的作品演出,以及Geila Zilkha老師在大師班中的親身經歷分享)。

我已聯繫Ronan老師希望能授權我翻譯這篇文章成中文,造福更多華文地區的爵士樂學子,我也會再找時間翻譯打字,如果等不及可以先詳讀英文原文版!」

Finally it's here Ronan! Your great article "The Singer and the Song" now has Chinese version for reading, I put it on our website which reaches global Chinese world everyday since 2000, hope more people read it. And thanks to my student Susan Huang, she did a fantastic job, I just checked some terms and edited a bit. Anyway, enjoy!
------

原文出處 The Article in English at Ronan's Blog


美國影集「摩登家庭」裡有一幕十分逗趣,也是個巧妙的觀察。當一位主角前往觀賞「四季」,以為那是人聲搖滾樂團,結果到場後,才發現他買的票是維瓦第的四季(管絃樂)。當下,他絕望地哭喊:「難道只有樂器嗎?」。這句台詞讓我莞爾一笑,因為它點出了當今社會大眾對音樂的觀點:大家都喜歡歌手,對純樂器的演出卻比較不感興趣。我並不是說樂器音樂沒有聽眾了,而是它被現在流行的歌唱音樂所矮化了!

沒錯,大家都喜歡歌手。但是對當代爵士樂壇也適用嗎?......人們喜歡歌手嗎?



在全球各種音樂類型裡,人聲幾乎可以說是最主要的「樂器」,而且歌手往往是最閃耀的那顆星。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搖滾樂、印度傳統音樂、阿拉伯傳統音樂、巴西音樂⋯⋯不同領域中,歌手往往是最主要的明星,恐怕也是最受尊重的角色,例如多明哥、鮑伯狄倫、Lata Mangeshkar(印度國寶級女歌手)、Om Kalthoum(阿拉伯世界最知名的歌手)、Caetano Veloso(巴西音樂家,被稱作廿世紀最偉大的詞曲創作家)等等。



爵士樂領域中,也存在類似的議題。值得注意的是,像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等等爵士樂界的巨星,六十年前他們的影響力相當於當紅的流行歌手。但是現在的爵士樂界,哪裏有爵士歌手能夠稱霸世界歌壇,並同時贏得爵士音樂家的尊重?

為了避免誤會,我必須聲明:我不是在批評爵士歌手,而是想指出當今爵士樂壇與歌手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因為音樂的藝術性與商業考量的利害衝突。即使當今爵士樂壇不乏優秀的爵士歌手,有些爵士音樂家卻對歌手存有偏見,甚至將歌手視為爵士樂界的次等公民。



如果你是一位爵士音樂家,可能會聽過所謂「歌手笑話」。這類笑話不勝枚舉,也點出歌手往往比較不被視為音樂家,而比較像歌劇中的首席大牌歌手(Prima Donna)。好啦,開開玩笑本來就無傷大雅,每種樂器也都有一堆笑話在取笑樂手的弱點。但是,「歌手笑話」的背後,確實潛伏著樂器音樂家們對歌手的偏見。這是怎麼來的?為何爵士樂界中,樂器演奏總是最受推崇,然而在其他音樂類型中卻並非如此?



我認為背後有很複雜的成因。1950年代晚期,大多數的爵士樂和聲均依循著既定的和絃進行,2-5-1、4-5-1、3-6-2-5(皆指調性內的級數)以及五度循環等。這類和聲很容易聽出來,因為這樣的和聲進行已被使用了百年之久,聽眾們十分熟悉。自從歌手即興的始祖—路易阿姆斯壯錄製了最早歌手即興的錄音版本後,爵士樂演出中,歌手的即興變得相當普遍。路易阿姆斯壯是至今最偉大的即興爵士歌手之一。隨著爵士樂不斷演變,歌手也成為爵士樂演變的一部分,甚至到咆勃(Bebop)時期,歌手們也能夠運用這個新語言,做出令人攝服的即興演出。歌手成為當代爵士樂演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我們所懷念的艾拉費茲傑羅、比莉哈樂黛、莎拉弗恩(Sarah Vaughn)、貝蒂卡特(Betty Carter),這些巨星被視為當代最偉大的流行歌手,同時被爵士音樂家們所尊敬。

到了50年代末期,音樂開始轉變,尤其是和聲的部分。旋律小調和聲變得更常見,半音挪移和聲技巧更廣泛地被使用,和絃根音的移動幅度更大。不僅如此,在Miles Davis與John Coltrane的推廣下,複雜的節奏語言更為普遍,Ornette Coleman與Cecil Tayler也興起了「自由」實驗,結果讓爵士的境界擴張到即興歌手鞭長莫及之處。目前,這派爵士樂的發展逐漸成為主流,它並非憑著直覺就聽得出來,而是要靠著實際的學習—長期鑽研理論並運用在樂器上,直到它成為熟悉的聲響。樂器演奏家在此佔了絕對的優勢,他們可以直接使用樂器彈奏出來,樂器也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困難的和聲,藉由融合理解與實際操作的過程,直到有一天他們的耳朵能直接聽出這類和聲。

但是,對於歌手而言,除非他們亦是非常優秀的鋼琴家或彈奏其他樂器(到達可以獨奏的程度),實在難以單憑聽力就能駕馭這類和聲。底下根音的挪移難以預測,頂部的和聲也十分複雜。旋律往往包含了極廣的音程跳動,音符模式也沒有規則可循。爵士作曲家嘗試在「原創性」上超越彼此,越來越少歌曲是根據標準公式、耳熟能詳的旋律來寫成。到了1960年後期,對歌手而言,爵士音樂的境界可謂是深不可測。



這個現象帶來的影響,就是歌手們逐漸從當代爵士樂主流中被邊緣化。他們不再像早期艾拉費茲傑羅等人擔綱不可或缺的要角,而是成了難以融入音樂氛圍的局外人,常常被訕笑,甚至被樂手們視為創意的絆腳石。過去,歌手與樂手演奏的內容大致相同,同一首歌裡。歌手的演唱只是加上了歌詞;60年代與70年代過後,樂手與歌手則身處兩個不同的世界。樂器演奏更被重視,和聲與節奏越來越複雜,旋律越來越難唱,這些因素分化並創造出兩個世界。爵士樂成為樂器主宰的領域,歌手們只能站在一旁納涼。

歌手因此往往被樂手視為歌舞藝術家,而非有創造力的即興演奏家。歌手被旋律性強、歌詞優美的爵士標準曲所吸引,而非複雜艱深的當代爵士樂,誰能夠怪罪他們呢?因此二分的世界正式來臨,即使許多優秀的當代歌手十分努力,爵士樂還是被劃分為「歌手」與「樂手」的二元世界。

況且,討論到爵士歌手的話題,絕不可能忽略「性別」議題。大多數的爵士歌手是女性—我不知道究竟女性佔多少比例,但是在我任教的學校中,一共有十九位歌手,其中只有一位是男性。因此不好好考量「爵士樂中的女性」議題,就太瞎了。我想,爵士樂領域中的女性,比起她的男同事要面對更多社會眼光。我個人認為,要在爵士樂領域中立足成為一位藝術家,女性比男性的道路來得艱難多了!



如果將上述對歌手的刻板印象加進來,就會發現爵士歌唱之路真的非常艱辛,對於野心勃勃的爵士歌手而言,更是禁區。例如,一位男性團長對他的樂團有某些要求時,他會被視為明快、果斷;然而,當一位身為歌手的女性團長下達同樣的指令,則可能被視為大牌歌手的頤指氣使,她根本就不如其他男性團員那麼懂得音樂。當現場演出中,聽眾的焦點都在歌手身上,而將樂手視為配角時,樂手們的怨念就更能明顯感受到了!



當然,總是會有一些例外,情況總是不盡相同,但我認為整體而言,當代爵士樂領域中的歌手,真的居於比樂手弱勢的地位。



然而,我認為這使得音樂變得貧乏了。我是一位樂手,並非歌手,但我必須承認人聲是最終極的樂器,它不需以樂器作為媒材,而是從人的身上直接發射出來。沒有什麼比聆聽一位偉大的歌手歌唱還要來得令人感動。並且在爵士樂界,最被尊敬的音樂家——阿姆斯壯、Charlie Parker、Miles與Trane等等,他們的歌唱能力不亞於其演奏功力。我何其有幸曾與幾位偉大的歌手合作-Norma Winstone、Kristina Fuchs、Maria Pia De Vito、Sarah Buechi、R. A. Ramamani、Marie Seférian,這些經驗與在純樂器團體中演出截然不同。與偉大歌手合作的經驗是非常獨特的,尤其是頂尖歌手,讓我體會到人聲的力量與重要。當然,與歌手合作的演出,也增加了歌詞的選項,歌詞是非常美好的(只要是好的歌詞)。



某些當代歌手已經發展出特殊技能,讓自己在危險的爵士叢林中得以求生,當你聆聽時會感到不可思議。這些歌手喜愛挑戰各種技巧,克服每個舊有的規範,他們堪稱是人聲即興領域的先鋒。Lauren Newton是其中的佼佼者,她完成了許多不可思議的作品,擴展了人聲運用的境界。Theo Bleckmann在這個領域中,也讓人耳目一新。



以下影片中,有一位歌手也是突破極限的典範,就是Sarah Buechi,她與鋼琴手Izumi Kimura演奏我的一首作品,原本是寫給薩克斯風的樂曲,她卻以驚人的歌唱技巧輕鬆地駕馭其中。



當今爵士風景中,存在著這類歌手,他們不遺餘力的努力,令人肅然起敬。然而,這是現代爵士歌手被樂手們接納的唯一解答嗎?歌手們必須發展出這種高階歌唱技巧,使人聲能夠像薩克斯風或吉他那麼輕快嗎?我並不認為這是唯一的路。因為沒有人是剛生下來就有這樣的配備;再者,爵士樂界必須要接受一個觀念,就是:把一首歌唱好,唱得深刻動人,這本身就值得登上音樂的大雅之堂。

這並不是說,我們要重新回到爵士標準曲的陳腔濫調。我們都受夠了酒店所表演的《Summertime》與《My Funny Valentine》那些偽爵士樂。(但是,我們也必須面對一個事實,把人聲比擬樂器的現代性突破,也有它自己的陳腔濫調。歌手總是不斷重複著某個字,彷彿學校裡爛掉的黑膠唱片卡住了,一直嘟比嘟比地唱,讓人聽了就生氣)我們必須找到一個方法,將歌曲納為當代爵士樂的重要部分。

還好在這個領域中,已累積了一些寶貴的成績—Gretchen Parlato、Esperanza Spalding、Susanne Abbuehl、Christine Tobin、Cassandra Wilson,以及經典的典範人物,Diane Reeves和Kurt Elling。他們將歌曲放在音樂的核心,投入編曲,不論是歌手或樂手都使用即興。他們是當代爵士樂界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們的音樂儼然就是當代爵士樂的一部分。我認為Gretchen Parlato在這個派別中是絕佳的典範。



我相信,倘若爵士樂與歌手可以找到一個持續正面的合作關係,這對音樂圈而言是非常好的,無論是以藝術性或是商業層面來考量;爵士音樂教育在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無疑地,透過制度化的學習,爵士歌手成為更優秀的音樂家,而我認為歌手必須與樂手一樣,具備更高層次的技巧與知識。但是這代表他們必須要能夠像薩克斯風那樣去即興嗎?這樣真的有意義嗎?當然,如果歌手想這麼做,可以加以鼓勵;但是我們更應當找到一種方式,鼓勵更高層次的即興,並且是適用於人聲的方式,而不是讓他們變得越來越像樂器。爵士音樂學校應該要對此有更多討論。

而且,我也認為,該是時候了吧,樂手們是否要放下他們對歌手長期抱持的偏見,合奏時不要總是視歌手為累贅(埋怨他們要求樂手彈奏詭異的調,或總是想唱慢歌)?爵士樂也該覺醒了,要思考如何歡迎歌手,營造讓歌手被接納的環境。我們應該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如何使人聲的美麗與力量能夠與複雜且創意多端的當代爵士加以融合。爵士歌唱的新世界就在眼前,我們只需大膽想像,充分享受與探索它的豐富!



====
我們也在台灣跟世界知名的爵士女聲Anna Maria Jopek及樂團同台演出,並力邀她們詮釋台灣音樂的全新風貌,這就是音樂不僅無國界,甚至無界限的可能,而融合的催化劑就是爵士樂!

Chipin & Kaiya performed with Anna Maria Jopek & her band in Taipei in 2015, one of the songs that we played together is the famous Taiwanese folksong " Ferrying the the Peach Blossom" Re-arranged by Kai-ya Chang



更多相關內容 More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