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 Metheny Group - 「The Road To You」(啟彬的爵士樂專輯推薦)


名稱:Pat Metheny Group - 「The Road To You」

編號:Geffen GED-24601

樂手:Pat Metheny (gt , gt synth ) , Lyle Mays (p , k) , Steve Rodby (b) , Paul Wertico (d , perc) , Armando Marsal (perc , timbales , congas , voc) , Pedro Aznar (voc , g , perc. sax , steel drums , vibes , marimba , melodica)

日期:1993

曲目:

1. Have You Heard
2. First Circle
3. The Road To You
4. Half Life of Absolution
5. Last Train Home
6. Better Days Ahead
7. Naked Moon
8. Beat 70
9. Letter From Home
10. Third Wind
11. Solo from 'More Travels'

啟彬說:

這張Pat Metheny的專輯是很多年前在國內買的,可是當時覺得好難聽啊!這是爵士樂嗎?慢慢地,經過幾年的薰陶與認知,幾年前我重新再把他拿出來聽…實在是全身起雞皮疙瘩!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別人強迫我要我說好的嗎?

不是的,我覺得是以前的耳朵鎖住了,對「爵士樂」的認知只有搖擺的一點點,跟著大家道聽途說,而且在當時所謂的「Fusion」,都是日本團跟大量向商業靠攏的美國樂手,可是到了國外後的訓練及潛移默化,不但幫忙我讓耳朵更精更廣,也能在這過程中讓我更去體會到音樂的知性美與感性美,並從實地操作中進而更深入了解這些音樂會感動人的真正原因。

我常認為,爵士吉他在爵士樂圈圈中,其實不能算強勢樂器,尤其是整體音量匹配與樂器組合的限制,使得吉他手紛紛往其他「吉他傳統領域」借材料,如藍調、搖滾、鄉村、民謠、放克、佛朗明哥等等,所以所謂「融合樂」的要角,幾乎都落在吉他手身上,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了吧?薩克斯風手、小號手、鋼琴手都有一輩子也學不完的曲目與前輩,但吉他手卻能較快踏出自我風格的一步。

Pat Metheny也是如此,其實各位如果仔細聽,他其實是非常「調性內」(Diatonic)的吉他手,不會用到太外面的聲響,論作曲技術與即興技術的話,妙就妙在他不斷地轉調(Modulate〉及不規則拍號(Irregular Meters)的大量運用,聽聽他第一首《Have You Heard》吧!拍子是7/4拍開始,要轉到下個段落時又像Stravinsky或Copland一樣變換了拍號,就這樣造成一種“漂浮”的美感,加上整個樂團的助力,整個動力(pulse)就出來了,要不和絃其實都是清晰易辨的,也不像Bop Jazz那樣調性外和絃很多,Solo的片段也是標準的小調Blues加轉調過門橋段而已。

第二首《First Circle》又是「複節奏」(Muiti-Rhythm﹚的運用,上下聲部與節奏組似乎都走著不同的拍型,卻又持續變換拍號,讓節奏變得模糊,但是動力仍在,聽聽看!是不是在一小段像民謠一般的旋律與和聲進行之後,又流利地轉到下一個調性去呢?其間小調和絃的變化,就是「Line Cliche」的最佳示範,他們的轉調法,有時是有跡可循的,然而有時卻又令人意外,好像坐飛機時突然遇到亂流一般,給人「爬升感」(Lifting)的感覺,這麼不凡的轉調法,早已讓專業爵士學校編入和聲與分析的課程之中啦!鍵盤手Lyle Mays更是功不可沒。

再聽聽他們的配器,一點也不暴力,卻又張力十足,大量運用巴西音樂的打擊樂器與元素、不同類型吉他色調的變換,以及人聲、吉他與合成器的融而為一,聲音非常地溫暖,又帶有一絲多愁善感的感覺,小調和絃也可以用得一點也不濫情呀!

第四首《Half Life of Absolustion》聽來像悲憤的搖滾樂,Pat也彈了破音吉他,但是就硬不是搖滾樂!這就是我認為他們這個團體成功之處,聽來借來借去,卻又不流於陳腐(Cliche),反而用自己的語法把音樂敘述出來。第五首《Last Train Home》是敘事風格的最佳典範,整個節奏就像火車快飛一般,旋律與和聲卻又有點民謠搖滾,真的讓你想到窗外景物不斷飛逝的時空變換,嘿!Pat還用了吉他合成器(guitar synthesizer)呢!誰注意到了?光感動就來不及了!第六首《Better Days Ahead》跟第八首《Beat 70》都是拉丁的風味,但前者比較巴西、後者比較加勒比海,但是他們照樣放上強力地不得了的主題旋律!

Pat被Ornette Coleman感召許多,旋律一定分明直接,即興時卻又十分地律動(groovin'),就算他彈的音很“簡單”,可是無與論比的抑揚頓挫與切分音實在是順到幾乎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十六音符的快手跟大量的半音趨近更是讓聽眾快樂瘋了!聽聽他可以把左右手整合得多好,卻又不忘發展idea、帶起高潮,現場錄音接近尾聲時的《Third Wind》,不但具備感官刺激,作曲與編曲上的設計也實在是了不起!聽PMG的音樂最厲害的就是除了敘事風格強烈以外,「視覺化」也是一大特色,每首曲子不論速度快慢,一定都跟曲子標題有強烈的連結,讓聽眾能「看」到一幅又一幅的畫作。

前面講了那麼多技術性的名詞,會妨礙您聽音樂的感動嗎?應該不會吧?這些都只是他們的手法,可貴之處在於Pat Metheny及他的夥伴,超越了「技法」的限制與層次,把「音樂性」帶到聽者耳中,但是回頭說來,如果沒有這些,感人的音樂又作得出來嗎?

至於,到底這“算不算”爵士樂呢?—設定好甚至延伸得很長的曲式及"Cue"轉接點(譬如吉他彈到某個句子就是該往下一段走等等)、民謠般的恬淡旋律及單純的和聲、即興時標準而熟練的爵士語彙、變幻多端的節拍與節奏呼應、聽來很好聽可是卻又不知為何很新奇?別問我,我叫它「Pat Metheny的爵士樂」!

(2001.03.04)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Pat Metheny

你覺得好聽,但是覺得他不是爵士?執著在這點上其實是很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