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un Martin之《Yellow Jacket》作曲、編曲與和絃進行採譜分析

文 / 謝啟彬



本曲是由美國鋼琴家/鍵盤手Shaun Martin所作,世人比較熟知的是他在Snarky Puppy的鍵盤手位置精湛表現,但Shaun Martin也是一位很優秀的黑樂製作人與編曲,所以自然我們可以聽到很強烈的Gospel與R&B風格傳承。

正如《Yellow Jacket》的主題旋律一樣,有很明顯的福音詩歌與民謠風格,但是和絃的編排上就真的非常福音詩歌(Gospel),搭配民謠式的五聲音階旋律(D-E-F#-A-B),以及主題與即興時一般比較少聽到的三拍Groove律動,整體編曲造就出很不一樣的聲音。

節奏律動上,首先要習慣的是以下的節奏,三拍中的四拍感覺,以及非常非洲的切分反覆:


2、3、4是出現在各段落的Groove,如果你掌握不到,建議先多多揣摩練習,這樣才能跟得上原版的詮釋;而5、6、7基本上就是同一個節奏,各位可以很明顯看到如何在三拍中「四等分」,古典樂會說是3對4,但是Groove類音樂最重要的還是強調恆定反覆,所以並不是那麼容易。

整個曲式上,我採譜採得很清楚,大致簡述如下:

Prelude(自由拍前奏) - 
Intro(進有Groove的前奏) - 
A段主旋律 - 
B段主旋律 - 
C段主旋律(從自由拍前奏改編得來) - 
D段鋼琴反覆即興 - 
回到B段主旋律 - 
跳烏龜1到E段改編C段旋律的段落並延伸些許轉調變化 - 
進F段貝斯反覆即興(鋼琴持續反覆和聲橋段並與其他團員互動換段醞釀發展) - 
回到C段主旋律 - 
跳烏龜2到G段結尾高潮反覆,並延伸更多轉調變化後結束 - 
Groove持續並Fade Out


Prelude段落就是很好的Gospel Harmony練習,可以聽聽看D大調順階和絃(Diatonic Chords)加上轉位和絃(Inversions),與副屬和絃(Secondary Dominant Chords)及五度循環(Cycle of 5th),如何「配和聲」配得好聽?

值得一提的是F#7#9是Bm7的V級,也就是V7/VI,而C#7#9又是F#7#9的V7(有一說叫延伸屬和絃,但就是同屬性的和絃五度圈),這手法就很高段,旋律的E跟A都在D大調調性內,但藉由五度圈的貝斯移動“牽引”,E成為了C#7的#9音、A成了F#7的#9音,這種聲響源自於藍調(Blues),需要再多聽很多相關音樂如節奏藍調、福音詩歌,以及了解常見位置所在,就可以聽出來,而不會以為是C#m7或F#m7囉!

而第二小節最後一拍的D,直接用上Ab7,使旋律成為#11音,和絃再接到G,這就是代理屬和絃的妙用,原來這位置是D7,但貝斯是D旋律也是D的話會很無聊,所以鋼琴手就會使用這種「降二代五」的聲響,你也可以反向思考,讓旋律從根音變成#11音,就可以產生這樣的和聲效果。

進有Groove的節奏以及A段,基本上就是D大調一級和絃、四級、五級、六級以及SDM(Sub-Dominant Minor)和絃Gm的和絃與和絃音編排。而B段跟Prelude的聲響一樣味道,也請注意第四小節的C#7#9,兩段前有解釋過。


第二頁C段,就是Prelude的「符合三拍拍型與Groove」版本而已,所以才會說要先掌握到整體Groove,站穩才不會昏頭。

D段的Piano Solo,基本上就是在調性音樂中,用調式的方式想即興的示範,Shaun Martin在這裡一開始是傾向於Voicing的技法,比較自由地添加與潤飾,所以有時候會有點延遲,有時有點搶先。等到進旋律線的即興時,基本上我的分析是這樣

D - D E F# G(#) A B C# / D大調音階(Ionion),或有時候會跑出D Lydian音階的聲音

Gm7/D - G A Bb C D E F / G Dorian音階,其實也還是調性中的SDM聲響

E/D - E F# G# A B C# D / E Mixolydian音階,或是E三和絃(E Triad)

Gm7/D - 跟第二個和絃一樣

不過在這種Pedal Point的聲響上即興,我會建議用以下的方式想比較好,就是找出「對比」,因為找出對比,就找出差異,就可以銜接或轉折

D - D E F# G(#) A B C#

Gm7/D - D E F G A Bb C

E/D - D E F# G# A B C#

Gm7/D - D E F G A Bb C

請多聽幾次Shaun Martin的即興,或甚至採譜下來,就可以理解他使用音階、琶音、Voice Leading的技法囉!

E段有幾處突然跳出調外的平行移動,其實就是延續G - D/F#,然後往上小三度到Bb - F/A,再往上小二度到B - F#/A#,再往下小二度回到Bb - F/A,再往下小三度回到原來的G - D/F#,造成一種驚奇感,但基本上就是IV-I/3。

F段的Bass Solo,基本上他使用的就是D大調五聲音階或D大調的聲音,但是鋼琴與節奏組在後面微微暗示那些「Kicks」(切分和絃句型),並且隨著Bass的即興醞釀添加或潤飾,即興尾聲時進入第二行的反覆,然後等Bass手跟大家一起下指示(Cue),製造高潮結尾,再回到C段。


從C段到烏龜2 - G段,其實就是主題再現了!感覺主題多反覆一次以增加張力。然後前頭玩過的「平行跑出調外」,一樣從G - D/F#,然後往上小三度到Bb - F/A,這次再往上小三度到Db - Ab/C,再往上小三度到E - B/D#,再往上小三度回到G - D/F#,等於走了一個減七和絃(G-Bb-Db-E-G)的IV-I/3,也帶有一種炫技的味道,輝煌地結束全曲,最後只留下打擊樂手繼續三拍的恆定律動,慢慢消失...

這是非常精彩的作曲、編曲與即興作品,但一開始不是那麼好消化,也需要一定的爵士樂程度才能先理解,然後才能慢慢接近他的音樂性與藝術性。

網路上還有兩個很有名的致敬版本,都是韓國的年輕人,由此可看出韓國的爵士樂樂手水準,這樣程度的爵士原創曲,已經變成Jazz Standard了:



在這個版本中,Yohan Kim在第一個和絃D中,就較為大量選用D Lydian的聲音了!在前面的分析過後,你是不是也能比較掌握到即興的樂思動向了呢?



另外一個現場版本也很神奇,來自俄羅斯莫斯科!即興順序稍有不同,各有千秋,也請慢慢對照欣賞囉!



希望藉由這樣的採譜分析,大家學到更多!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