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生中第一次被Gospel以及美式音樂電到的時刻 - 貝多芬的《歡樂頌》被徹底改造成幾乎認不出來

文 / 謝啟彬


凱雅老師與啟彬老師人生第一次被Gospel以及美式音樂電到,是因為這部電影的這首曲子,對兩個二十幾年前還是古典音樂系學子的我們,聽到貝多芬的《歡樂頌》被徹底改造成幾乎認不出來 - 電影中還很戲劇化地讓前一組比賽隊伍,唱原典版的大合唱版

我們後來在大學的課程中經常將兩者放在一起播放,對瞭解黑樂曲風如Gospel、R&B、Hip-Hop等有更清楚地辨識力



然後那些和絃進行,雖然網路上有譜,當時也有一些學校老師想拿那份伴奏譜,給國高中的學生唱合唱比賽,但是總是功敗垂成,為什麼?因為光看大譜表五線譜記載的Chord Voicing,根本沒有辦法彈出那種Groove,Groove是無法記載在五線譜上的,甚至Chord Tensions也是



關鍵還是能充分掌握這種技法,而如果要解釋樂理,即便專業如啟彬老師,大概要一小時才能講完,而且學生需要很多「掙扎時間」,因為說實話門檻真的很高,因為Gospel樂風就是把所有你想得到的樂理都融合在裡頭,而且鋼琴手鍵盤手都會隨時即興出招



千萬不要忘記「這種」Gospel,原來的“產地”是美國黑人在南方教會裡頭,藉由盡情歌舞來讚頌上帝,二方面也有抒發奴隸生活或社會底層工作壓力的作用,所以他們會很「用力」,不管是演奏演唱的「力道」,或是華麗如巴洛克音樂的添加和絃與變化和聲、改變節奏...



這也是在台灣的基督教教會敬拜音樂,跟我們在教的美國黑人福音詩歌延伸出來的各類音樂風格,感覺相差極遠的原因,我們不是因為宗教原因而喜愛這些音樂,而是因為音樂的獨特風貌而愛上這些音樂,而也理解這種音樂的「場域」與「精神」之所在



一些我們經常播放並拿來給學生當範例學習的好萊塢電影:

「修女也瘋狂2」(Sister Act 2)

「億萬唱詩班」(The Fighting Temptations)

「夢幻女郎」(Dreamgirls)

「紫色姐妹花」(The Color Purple)

「歡樂之聲」(Joyful Noise)



所以當幾週前,啟彬老師在台中的其中一個團班學生,因為“很好聽”而開始練習Misia的《Everything》時,老師就有先講說門檻很高,慢慢練的話一堂課大概能推進八小節或甚至四小節,但是要馬上就如編曲富田惠一那樣運用得“活靈活現”,需要「多年的浸淫」跟「長期的運用」



這也是J-Pop的音樂質感總是很高的緣故,因為他們「用科學方法拆解了音樂元素,並能重新組裝起來,繼續升級」。說個小故事:當年日本人對於德國出產的BMW機車工業技術感到敬佩崇拜,所以遠赴德國買回一輛重機,將其拆解後重新複製出來,再請德國工程師來到日本,德國人竟然無法分辨哪台是原來自己做的?也回過頭來稱讚日本人的工藝技術

藝術,都是這樣子的,不是只有感性面,還有理性面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Gosp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