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想追尋探索不同音樂類型的奧妙時,用原來習慣的方式,自然是永遠都到不了彼岸

文 / 謝啟彬



本週有個學生在團班時,我請他跟著我操作,然後大家輪流即興,把今天講的東西運用看看

這是我們上課時的SOP - 跟健身重訓一樣,你如果沒做動作給教練看,教練就不能確認你做的對不對?或是你有沒有理解錯誤?

當場沒做的他的回應是:「我的肌肉還沒產生記憶」

.......

我想這是「我回家練好下次再給你聽」的“理科講法”

下次我不想教他的時候,我可以說

「我的思緒受到你的腦波干擾所以無法定位與進行運算」

XD

我其實也想到曾教過另一位古典科班出身的學生,每次我請她照我彈琴的動作做,她都推辭也很堅持地說「無法」,說回去練好,下次再來

但我很確定的是,妳如果沒讓老師“檢查“,一下課妳踏出教室門口,回到家前一定就”記憶淡化“了

第二點就是太習慣古典音樂教育的模式 - 一定要照譜練好才叫練好,怕犯錯,不熟的就不做......我們這種潛能激發、腦力激盪的教法,他們還以為是在教小孩

但是,各位在爵士樂的領域中,真的是小孩啊!

而且有的人可能以為我在講的是年齡層比較長的族群,其實沒有,我講的是相對算年輕的人,所以這跟年齡無關,跟你習慣的教育養成有關

而很可惜的是,有很多人就一輩子被“定型”了,當他們想追尋探索不同音樂類型的奧妙時,用原來習慣的方式,自然是永遠都到不了彼岸

就跟你音樂系重唸八次也學不會這些「新東西」,和聲學重修十遍也找不到C7#9或是Blues Chords、視唱聽寫學再久都無法Samba或Funk一樣

這是不同的音樂類型(Music Genre),古典音樂雖然是眾多音樂的源頭,但是後續發展還是需要跟著時代演進的,就跟你在光纖上網的時代,還在想飛鴿傳書就夠了一樣,其實是遠遠不夠的




延伸閱讀:

更多心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