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是「什麼什麼的老師」,而不是「誰誰誰的老師」

文 / 謝啟彬


現在的社會流行「蹭」 - 蹭流量、蹭熱度

我自己也不喜歡,做一件事情都好像非得有一個「利益上的動機」,才要去做的態度

這不是「假掰」,而是我比較相信「動機」「出發點」的重要,一開始歪了,後面就會歪

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國家級的藝文單位找我們幫忙(不是我們找他們),當然當時我們剛回國,對於任何協助推廣爵士樂的事情,都很義不容辭,感覺上經常就會比原來的單位還認真,甚至比承辦人或主管都還懂專業的那個部分

當然,討好市場的那個部分,那時候根本不是我們考量,我們說實話也不懂

但是有一天承辦人跟我們隨口講了一句話,我們感到很意外:

「你們這樣幫忙我們,也會拉高你們的知名度,也是不錯啦!」

我當時並沒有反駁或是贊同,但是我只知道慢慢地我們就沒再跟他們合作了,當然可能我們也沒啥“利用價值”了

也曾經有不明究理的人跟我們說:「呦你們在學校教書很好啊!開音樂會或表演,規定學生都要來,不然就當掉,所以你們觀眾應該都很多吧?」

這種的根本沒有回應的必要

所以像這麼多年來,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或是規劃課程的時候,經常都還是得奮力地去「教育市場」,因為大多數的人,很有興趣的是他們其實也不清楚的領域,這是關鍵

所以也會有朋友或學生建議,老師你們為何不把教過的藝人、名人寫出來?「一般人」比較可以理解你們是「誰誰誰的老師」

我說,那就慘了,因為我們應該是「什麼什麼的老師」,而不是「誰誰誰的老師」

我們並不是因為那麼多的學生後來變成藝人或名人,我們才願意去教他們的啊!

先後順序應該是:他們來找我們學什麼什麼,而且後面變成藝人或名人的發展,不是我們造就的,也不是我們能預測的

所以萬一真的打「啟彬與凱雅是誰誰誰的老師」這種招牌,這時候你極大的可能反而吸引到的是,好奇看熱鬧的人,而不是真正識貨的人

所以,「蹭」什麼?還是腳踏實地,認真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