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音樂網紅所提供給網友的,除了很聰明地選擇受眾之外,就是「讓受眾覺得戳中他們弱點」

文 / 謝啟彬



很多音樂網紅,其實充分運用了兩種做法,來對他或她或他們的TA(目標受眾;Target Audience)施展:

第一種就是「資訊差」(差別的差),譬如對著古典樂群眾講一點爵士樂、對著科技白痴講一點錄音、對五線譜看很慢的大秀視譜演奏、對不懂樂理的講一點樂理、對文科的講一點理科的...

第二種就是「懶惰心理」,就跟現在大家習慣看懶人包一樣,只要速成的答案,所以「內容創作者」自然就不會做太複雜或需要抽絲剝繭的內容,因此感覺上經常好像給了答案,但是卻沒有給「方案」

其中還要加上一個神奇調味料,就是「讓受眾覺得戳中他們弱點」

自然,對於真正的爵士樂人而言,那些內容都很淺且片面,同理可證,真的錄音師、熟悉五線譜、樂理熟的、理科生來看,一樣都很淺且片面

但是「內容創作者」的受眾不是專業人士,而是不專業人士,所以能得到多少有用的知識?其實不需要替他們擔心,因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如果你只是想知道片面皮毛或只是好奇問問的,這樣的影音內容自然對你來說就很夠了

所以在「流量」、「聲量」的新時代,這些就跟舊時代的「有名」一樣意思,有名氣並不表示是正確的,通常只能當茶餘飯後的綜藝娛樂節目,遑論流量與聲量,現在更是演變成有爭議也沒關係的狀態,只要蹭得到賺得到就好

我以前曾聽過一位「網路觀察家」說:其實網路資訊本來就不是要提供完整的資訊(知識是算不上的),內容創作者的目的是要激發你的興趣,你要更深入,就可以繼續去發掘

我想這點他講的倒是實話,只是因為新聞媒體都會大量引用這類資訊,所以群眾們總是誤認「有名的人講的就是對的」,這也是人性的弱點

所以不要再把網紅影片當作知識來源了,我們不去探討誰對誰錯或是誰要打誰的臉?除非你就是想當鄉民置板凳買雞排而已,不然要深入了解或學習,還是得離開「最容易查到的管道」才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