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科學、音樂的科學,其實並不是存在於什麼「給理工人看的樂理」裡頭,而是一種像是「科普」的概念,而我們在做的是「音普」

文 / 謝啟彬

爵士原力講堂大爆發第三場:60至70年代的爵士名家與合奏手法 - 兩位爵士音樂家邊演邊講!精華片段大公開!



站在樂手角度,其實這波爵士原力講堂第三場要介紹的主題,其實就是很多在聽爵士樂聽很久的所謂資深樂迷,或是所謂黑膠唱片的蒐藏愛好者,經常會獵尋的專輯

但很有趣的是,像這樣的聆聽者,幾乎從不會來聽我們的講堂,或是任何類似的活動,所以我總是會想,像我們是以「學音樂」的角度來認識這些音樂家與經典專輯,那前述的所謂爵士樂迷,聽到的又是什麼呢?

我絕對不會說如果只是單純的聆聽者,大家絕對聽不到什麼,這樣的結論太過武斷也太過對立,但是如果一首音樂或一位音樂家,能夠帶給不論是樂迷或樂手「感動」,那麼樂手如我,也會很想去多瞭解這位音樂家的生平或是專輯的背景資料


這不是聆聽者、樂迷們常在做的事嗎?也經常在分享?那麼如果因為所謂不願來接觸「樂手觀點」的原因,是因為不懂音樂或是不懂樂理或是不會看譜,那這樣的理由對我來說是有點牽強的


因為我們在講堂概念的設計上,本來就不是要教大家操作,而是想跟大家分享有些聲音是怎麼形成的?有些藝術是怎麼創作的?就跟你不用會畫畫但是你去巴黎也會去羅浮宮看名畫、不會蓋房子但是去日本也會去找安藤忠雄的建築...等等

聲音的科學、音樂的科學,其實並不是存在於什麼「給理工人看的樂理」裡頭,而是一種像是「科普」的概念,而我們在做的是「音普」


音樂老師直接邊演奏邊講解,在我這種大學以前是念普通班,大學之後才念音樂系的台灣南部鄉下小孩來說,其實是我最感興趣也最羨慕的,而多年之後由我們主辦的「爵士原力講堂」,真的就是這樣的規劃與設計

所以,來吧!線上參加也可以、看影片補課也可以、能夠現場參與更佳,1/13是第三場,第四場之後就要封關啦!帶狀式「帶大家聽懂音樂」的活動,很多主題可遇而不可求,把握機會囉!

---
調式與後咆勃的匯流~60至70年代的爵士名家與合奏手法

Modal & Post-Bop Jazz from 60's to 70's - Musicians And Compositions Deserve To Know


您的爵士專輯收藏裡頭有沒有一個叫做Blue Note的廠牌?有沒有看到橘黑相間的Impulse!美術設計?許多當時大放異彩的爵士樂手,今日都是爵士樂壇最重要的大師,或是為人景仰仿效,填補這塊拼圖的缺口,將可幫助您銜接更多今日的爵士樂

☆我想從第四場開始參加,但是錯過前三場怎麼辦呢?沒問題!學員專屬社團都有完整兩個視角的影片存檔可以補課哦!報名資訊請看這裡:http://www.chipinkaiyajazz.com/2022/11/blog-post_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