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的爵士原力講堂「All About Groove!」系列介紹David Foster,結果應該很多人沒想到介紹了很多古典音樂吧?呵呵
記得我說的,樂理,就是樂理,沒有爵士樂理、古典樂理或搖滾樂理、藍調樂理...
只有樂理在不同音樂類型中,常見的形態與常用的手法,加上因應時代的演進,所產生的各類更新,及在更多種類樂器及組合上的可能性。
也記得Wayne Shorter說的,作曲就是把即興變慢,即興就是把作曲變快~
(你可以將和絃級數與功能屬性都用爵士和絃的記譜法寫下來嗎?^^)
學習樂理
根本不是在規定你「所以這樣用是錯的?」「不能那樣用?」
而是要告訴你「啊原來可以這樣想!」「還能這樣做耶!」
好的古典音樂家深入解析樂理,會幫助他們在詮釋作品時更好(對味、個人風格)
好的爵士音樂家深入解析樂理,除了幫助詮釋作品更好以外(對味),還能加強即席創作與發展的能力(個人風格)
懂了嗎?
「其實我對音樂的看法,沒有那麼多的分類,重點是要穩、要展現、要符合當下的氣氛,並跟合作的樂手一起掌握那種對的感覺,而不是說我專打這個不打那個,結果卻變成讓音樂抱歉的藉口。
就跟在鋼琴上一樣,CMaj和絃就是CMaj和絃,你不會說這是爵士的CMaj、那是搖滾的CMaj、那是古典的CMaj......基本功紮實,就容易互通」
~ 南非鼓手Kevin Gibson(凱文吉普森)
(啟彬與凱雅爵士四重奏 開普敦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會現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