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崇洋」,應該是徹底去了解那個「洋」是什麼,然後想想我們可以做什麼,而不是直接聯想成「媚外」的「外」

文 / 謝啟彬


關於「崇洋」這件事,經常跟「媚外」兩個字連在一起
變成是個負面的用語,但其實,「崇洋」本身並不是壞事
不但不是壞事,而且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太多這樣的例子
別動不動就拿出民族氣節或國家特色等很危險的理由
因為那很容易就會無限上綱沒完沒了,也會讓所謂的國貨被保護

我們先從歷史層面來看,崇洋只是一種對進步文明的好奇
甚至是對一種新事物的探索而已,或說是更有制度更有效率的方式

就拿古都台南來說,甚至是全台灣
你所知道的古蹟,大概有一半以上,是日治時代「崇洋」的產物
巴洛克式的建築、甚至羅馬式、歌德式都所在多有
火車、鐵軌,來自比利時,鑿井技術、蘇打水,來自荷蘭
八田與一的水庫開鑿與灌溉工程,來自親自到美國的考察心得


你會因為古蹟是歐式的,就說這沒有古味,是歐日殖民色彩的餘毒嗎?
你會說台灣的現代化,完全都是自己的努力,沒有荷蘭人、日本人的貢獻嗎?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本來就不能黑白二分法,因為這太過牽強


現在台灣最嚴重的問題在於,不想去了解事物的本質,就想發展創意或是文化
就跟你如果不想了解日治時代為何大家都這樣蓋房子
你就很難深入去了解台南市的迷人-當然她已經很迷人,文化底藴也很豐富
但是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時,就不能只是從自身理解或是漢人角度出發


比如我很常提到的例子,台灣的流行音樂,一直強化民歌運動與搖滾的影響
卻沒有辦法去深入看出流行音樂應該從哪裡而來,會往哪去
所以絕大多數的「討論」,一開始就落入許多本位主義的迷思

換句話說,因為你不知道很多事情的存在是有所本的
要一直用原來的理解與認知去解釋,就會變成「台南市應該是漢人建構的建築文化」
這聽起來,嗯,會有點“不愛國”,但是台南市的形成本來就不是只有漢人而已啊!


例子繞得很遠,但是就跟我們認識爵士樂、認識流行音樂,或認識文化一樣
這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答案,也不是自我想像的台灣爵士樂、流行音樂、文化...

所謂的「崇洋」,應該是徹底去了解那個「洋」是什麼,然後想想我們可以做什麼
而不是直接聯想成「媚外」的「外」,如此一來就有裡外之分,高下之別

你學的是「西樂」、「洋樂」,自然要了解他們的來龍去脈,以及深度,不是只有課本或是傳統學校教的古典音樂而已

崇洋當然可以變形,可以內化,但是最怕的是,你其實是媚外,那就變成學表象
這樣當然很快就落入那些常見的「台灣人(華人)普遍對自己沒信心」的論辯裏頭了

只是一點想法,提供大家咀嚼~






延伸閱讀:

好音樂不分疆界,多元的意涵也不是指各自表述

「定義」需要更新(Update),也需要升級(Upgrade),不敢更新、無法升級,終究會被淘汰

整合、解套、視野與真正的跨界—希望公部門能真的看見問題、看見真的問題

一種東西在你的生活中不存在,並不表示它就不存在 – 喜愛或想發展爵士樂,不能只認識爵士樂,需要全面補足

在多元音樂藝術的發展上,其實我們不需要趕日超韓,因為早就已經徹底落後太多了!該做的是擷取所長、找出病灶、學習態度

從李泰祥老師的逝去再論「西體中用」的台灣流行音樂傳承與發展方向

屬和絃其實不是比較小的從屬,而是比較大的統屬-看范疇一書討論「公平正義」等詞的中英翻譯與延伸變義,也有同樣觀念的論述

新部落格之心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