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學習,在台灣已經變得非常畸形了,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在做最基礎的打樁作業而已

文 / 謝啟彬


台灣的音教環境到底可以秀下限到什麼程度?
以前常會有一些我小孩同學的家長
聽說我們在教音樂,只能夠接受

1. 他是教小提琴的
2. 他是幫人家補習教樂理考音樂班音樂系的
3. 他是在教編曲的

有趣的是,很多人一聽到第3,就會說我知道!就是用電腦輸入很多種音色然後做作品成發對吧?「因為我有帶我小孩去上過那種班」,我只能虛應故事帶過

有時候遇到一些要詢問上課的成人學生,看資歷都很厲害,什麼音樂工作室負責人、專業編曲、樂團團長...之類的,但問我到底在教什麼時,會說「我想學即興,但不想學樂理」,或是反過來「我只要學樂理,不想真的即興或作曲」

或是 - 一樣的道理 - 我想學創作,但不想學樂理、我想會演奏,但不想學樂理、我想了解音樂,但不想學樂理、我想認識不同的音樂風格,但不想學樂理...

「樂理」這件事到底在台灣是被妖魔化或污名化到什麼地步?



我想賺大錢,但我不想知道什麼是投資報酬率?
我想會做菜,但我不想知道油碰到水會炸開來?
我想學畫畫,但我不想知道各種顏色長什麼樣?
我想談戀愛,但我不想跟任何人主動積極接觸?

對我來說,這是一體兩面的東西,會分門別類只是為了學習上的方便,以及切入的角度與先後順序而已,終究都還是要會的,沒有切開的道理,等於一個從東邊進來,一個從西邊進來,但都是台北車站

我所感嘆的只是音樂的學習,在台灣已經變得非常畸形了,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在做最基礎的打樁作業而已

我不是從小在外國長大的孩子,所以不用酸我說我太過理想或不切實際,或是我的層次太高了啦大家都得混口飯吃之類的

我只是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而我知道音樂這件事,是沒有上限的,可以一直發展與培養,而不是愈來愈往下沈淪

我希望大家可以「了解」與「應用」,但太多人運用「不了解」來當作煙幕彈了


其實學的是西洋音樂
當然西洋的標準跟程度會比較高
這是不用爭辯的事實
但是如果只是迷信
只有西洋人或喝過洋墨水的人講的都對
卻沒有真的去省視自己到底差在哪裡
那也是一種歧視 - 對自己的歧視

我二十幾年前跟外國老師學古典小提琴時
他對許多台灣音樂界的亂象已經感到不可思議
譬如常見的比賽曲目、變相競爭或老師浪得虛名等
記得有一次他跟我說,有位台灣的老師跟學生講說
你如果要去義大利學小提琴,要注意哦!
「他們會很注重音準!」
我的老師大嘆:這不是基本要求嗎?怎變成國外的高標了?

現在我當老師了,幾乎無時不刻在目擊這樣的現象
西洋音樂中,不管古典、爵士、世界音樂或流行音樂
基本功包括了技巧與認知,也就是肢體與頭腦的訓練
但是現在彷彿已經,反諷變成傳說,標準變成神話

「該打好什麼樣的基本功」,在台灣可以說已經快要不存在
排表演,門檻很低,教學生,門檻很低
古典樂變成了,一直練琴就對了不要想別的
爵士樂變成了,一直想別的就對了不用練琴
於是乎,基本功的要求,變成了新一代的音樂人看熱鬧的對象
本來應該要盡的本份,變成了「啊原來要這樣哦!酷耶!」

當老師們要不斷催促學生練琴、充實自我、增廣見聞、培養經驗...
這時候在教的,已經不是音樂,而是一個民族的不同世代之間
對「態度」的觀念,以及對「品質」的維繫而已
大家好像都懂很多,大家都一直說,很會講很會搞名堂
但是實際上空心的有幾人?淺盤的資訊與泡沫化的行為
就像一根一根的火柴棒,劃了就亮,卻也很快熄滅了








延伸閱讀:


看似不同的曲子卻都是同樣的道理,這才叫樂理 - 教你如何正確地“雙向回溯”分析句子並用在對的和絃上

樂理其實一點都不可怕,只是你要鍛鍊出好耳朵與好腦袋-探討Phil Collins名曲《Against All Odds》的和聲部分

我的課是開給喜歡音樂的同學的 不是開給音樂系的同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