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兩個成長記憶中已經離世的才子 - 曹子辰與蔡藍欽

文 / 謝啟彬


之前有兩件時事 - 年輕女作家自殺與年輕情侶登山一死一獲救,讓我想起兩個成長記憶中的才子,而他們也都離開了這個世界

第一個是曹子辰,在網路上幾乎查不到資料了,但這本書卻是我從國中看到高中,每次都會從台中家裡的書櫃拿起來再翻一次的書

主角曹子辰已車禍過世,他的父母親有一位應該是台中一中的老師(已退休),幫他集結了許多文章、日記,甚至是女友與同學的追思文等等,所以印象中這本書也是非賣品,因家母是台中女中退休老師,所以因緣際會下給了我這本書


總之,就是個來不及長大的青春靈魂,裡頭還有一些年輕人的照片甚至摩托車等,曹的年紀還比我大,算是五字頭的,所以他們的那種慘綠少年與七八〇年代的青春與面對世界的衝突  - 升學主義、成長、內在自我的探索甚至迷惘,對六字頭的我而言,不算陌生也常生感概

另外一個人的知名度就高很多 - 當然是指相對於曹而言 - 就是六七年級愛音樂的人大概會知道的年輕早逝創作者蔡藍欽(再晚一點的人就會認為是張雨生了,那是另一個故事)。對於從小喜愛各類音樂的我,國高中開始探索流行音樂,而在當時所謂「滾石與飛碟之爭」的時代,滾石唱片的歌手創作人總給我們比較知性而才氣的形象,飛碟唱片的則都是超級藝人或是偶像巨星團體等等


所以蔡藍欽這張「這個世界」專輯的橫空出世,的確對當時年少且想探索創作世界的人來說,是一張驚世之作,尤其裡頭寫到許多五六年級的人,一樣在升學主義、迷惘探索,甚至時代開始巨變中的沈浮,那個歌詞創作的才氣、幽默、自嘲、感傷以及少年維特的煩惱,加上非常清新民謠、搖滾的編曲,都讓高中的我在深夜裡頭,讀不完的書之餘,用可以翻面的錄音機一遍又一遍地播放著這張專輯的錄音帶...

當然後來愈來愈長大,才發現這真的還是一個行銷企劃的操作,因為將其操作成「一個天才大學生突然間創作了好幾首充滿詩歌情懷的作品卻抗拒出名與在這行業發展卻在出版後很快地離開這個世界留下對這個世界的種種嘲諷甚至控訴」云云

網路上也有很多相關的文章論述報導等,甚至蔡藍欽的弟弟蔡淳,也是一位木吉他手,出了一張很像是Jim Croce風格的專輯,內頁還充滿了和絃記譜與演奏方法等(滾石出的),他也有講過一些有關哥哥的事。當時飛碟唱片的企劃與主事者,多年後也都慢慢出來回憶這段往事

而我在大三大四到當兵出國前那段時間所遇到的一位流行音樂工作者老師,有次在酒後告訴我其實他跟蔡藍欽是非常好的朋友,也同就讀於台灣大學,他跟我說蔡藍欽跟張雨生,原來喜歡的音樂風格「通通不是」大家後來認知的那個樣子

蔡跟張原來都是Rocker,都喜歡非常硬非常重的搖滾風格,原就讀於政大的張雨生,原來當主唱的樂團還叫「Metal Kids」,而就讀於台大的蔡的狀況,如同文案宣傳的,一半為真,一半為假 -

簡單說就是他的創作原來全都不是專輯中呈現的那樣,唱片公司發現(發掘?)了才子,但害怕他原來的創作會不被市場接受,投資無法回收,所以把Demo退回要他全部重做,他就參考了許多西洋民謠的經典音樂作品之和絃進行與作曲格式,交出了“金主”要的東西,卻不是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

當然,在台灣的華語流行歌曲,歌詞寫得好、行銷包裝做得好,才是主流,即便創作者本身其實不滿意這些作品,但是大家還是讓文學性蓋過了音樂性

這麼說當然不是說蔡藍欽的創作音樂性不足,只是這樣大家應該可以比較理解,我今天思路脈絡與觀念的形成 - 非古典音樂的教育,在台灣向來都是以自行摸索的方式存在,而投資者(唱片公司、金主)滿意即可,再繼續用文案或企劃去包裝這些產品,但是對於產品裡頭的音樂性,其實可以有更好的養成方式,也不一定要出國或進學校學,只是許多偏差觀念已經深植人心已久

後來當我想繼續追問這位老師更多細節時,他只丟下一句:那是一段令人不想再回憶的往事,因為後來他的朋友蔡藍欽死了,他也因故從台大被退學,我也沒有再追問下去了

而這位原職是編曲的老師,我們也以類似助理或門徒的姿態跟著他工作了好幾年,也是最靠近國語流行音樂圈的時刻,甚至也入行做過一些作品。但隨著我們出國追尋更寬廣的音樂世界,他也繼續在體制內衝撞,出了一些新聞,卻也衝撞不破,現在聽說已經進入半退隱的狀態了

而我們仍繼續在努力著,只是方向不同,而初心卻一樣 - 我們學習爵士音樂與當代音樂,不是為了要表現出什麼優越感,而只是因為我們喜歡,跟喜歡古典音樂一樣地去探索、去研究、去感受。

而我們總相信可以開出一條比較好的路出來,不管我們的學生或是後輩,是不是專注在爵士樂這個領域,或是觸類旁通進入了流行音樂或應用音樂的領域,我們所學到的,我們在教的,都是希望有用有系統有效率,且能夠一輩子活用下去的~

(註:順道一提,飛碟唱片就是豐華唱片的前身,而滾石唱片雖然主體還在,但已經開花結果,很多現在大家熟悉的藝人與製作公司都是滾石體系出來的)



前兩天還寫著有關蔡藍欽音樂的故事,今天早上上課時,順手就把二十幾年前最喜歡的一首《他的話》用鋼琴彈出來了...

以前是用吉他彈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連接和絃 - 所謂音樂的道理

現在一出手竟然可以完全無誤地用同樣的調、同樣的Line Cliche手法、同樣的Secondary Dominant用法、同樣的Sub Dominant Minor接法,彈出曾經朝夕反覆聆聽的一首歌,也是想要搞懂的一首歌(當然也是感動的一首歌),而且塵封二十幾年,大腦記憶庫叫出來之後,是我這個身體與靈魂的“載體”升級了,因為馬上就可以“運轉”

而且我還可以馬上拿來教學生:看,這就是我們講過的這個、這是我們聽過的那個、妳們還可以這樣想這樣接....等等

我對我這個載體的進化與升級,感到圓滿~



延伸閱讀:

蔡藍欽網站

Line Cliche - 單一聲部水平半音移動手法的介紹與應用

更多自己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