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長久、持續性地維持正面的動力,其實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回饋」

文 / 謝啟彬


很多年前,我們曾經接受過某公家單位的委託,全台北中南東到處去辦研習,有關於爵士樂與流行樂的內容,讓缺乏這部分素養的學校音樂老師可以有機會進修

站在教育者與推廣者的角度,我們很感謝他們的邀請,雖然鐘點費與交通費不高,但是我們之前都還是會答應,花整天時間跋山涉水前往,也對來的老師們盡全力傾囊而授

北部與中部出席人數還算OK,但是到了南部的時候,承辦的老師可能因為也累了,有點情緒,在研習後的主持階段繼續拜託南部的老師,未來有辦活動時要多支持,不要讓大家的苦心白費,或是辦完了才來問有沒有錄影,甚至當天無法來問說還能再辦嗎?

我當時是受邀的,只能在台上陪笑,不能說什麼

到了東部場次時,承辦人應該真的很累了,我是講師我也累了,而結束時的主持時間,承辦老師就語氣稍微高亢地直接講說,如果下次還是這樣的參與人數,那很抱歉我們不會再來辦了!

我當時在台上嚇出一身冷汗,想說老師怎這麼“直白”?但後來理解到他們長年在辦活動,雖然都有預算編列,但是要花很多時間去執行、協調甚至求爺爺告奶奶,去拜託大家動員來參加

他們要我不要覺得尷尬,他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今天活動出現在你家附近,是很多人的努力才有可能,不然你就全部來台北,而且不到外縣市去辦,還會被批說天龍國心態,不照顧偏鄉云云

他們拜託了我,我很Nice不去計較任何待遇,也在台上卯足全力授課,所以承辦老師們會覺得對講師我不好意思,當然,當下也都有疲勞的情緒


看到這裡,熟悉我們的朋友,有沒有一種既視感(Deja Vu)? ^^

是的,當你換了立場,換了角色,你要承擔的責任與壓力,就不一樣,而這從來就不是「別人煮麵你喊熱」或是「場邊事後諸葛」可以理解的,尤其當你身處其中時

公平、方便,其實都需要成本,我只是拿我自己角色互換過的經驗來對照

當我們第三次去南非巡演並講學時,老外就直接多了,因為是老朋友,就直接跟我們說她花了很多額外的心力來成就此事,我們當然是點滴在心頭,不管本國外國人,都要記得的是「互相」,到了第四次就順利很多了

所以說,負面思維真的是最廉價的,因為很容易就可以產生,人是有感覺會疲累的,一定會有情緒。但是要長久、持續性地維持正面的動力,其實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回饋」

不然像前面例子說到的,承辦老師這樣說,當下台下有來參加研習的老師心理上也不會太舒服,因為他們是有支持有來的,但是承辦老師的壓力是,不夠,這樣是不夠的,就整體而言

曾經為了十二年的國際爵士營,我拜託過太多人在各方面的挹注與支援,也年年在拜託學生來參加,直到現在,我教的科目,還是得不斷去說明去招募有興趣的人來參與,「拜託」已經成為習慣,拜託不是負面用語,也不是情緒用詞,更不是要造成壓力,只是一個成本的說明而已

一點九月十月忙碌後假期首日之後沈澱時的感想分享~


附註:

1. 請我臉書上的音樂老師朋友們,不需要再去猜是誰講了那些話?又是哪一年在哪裡辦的?我只是借個引子講個經驗說個故事,我不想造成承辦老師的困擾或無端壓力,感謝

2. 我寫文章PO文,是一種回憶與整理,字多的話大家可以跳過去不用看,我也不會在前面寫「文長慎入」,因為寫那樣通常是表示特意要寫長,或是要抱怨指控些什麼,我只是順著當下的感覺在「即興」,想到哪寫到哪,但發揮完就結束了,不需要刻意去聯想或是幫忙對號入座







延伸閱讀:

2019年九月底到十月初馬不停蹄的兩週 - 台灣北中南教學、澳門工作坊、日本爵士教育家台灣北中南工作坊

2019年九月時在北中南奔波教學的曲目集成切片剪影

雖然台南場與台中場的三場主題相同,但是因為每場學員組成不同,所以講述的內容就變得不一樣

我們要養家,有志業,對於理想與工作,就是腳踏實地去做,而不是在虛擬世界打高空或評論別人在幹嘛

其實爵士棧上許多文章與書籍的撰寫,都是在旅途之中整理各地上課內容所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