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爵士親善大使1950至70年代世界巡迴表演攝影珍藏展2009在台灣巡展的背景歷史介紹與搭配曲目列表

導覽、音樂選輯/謝啟彬



舉辦日期:2009.10.17~11.29 @ 台中國立美術館 / 2009.12.23 @ 中山大學美國中心

前言:幾年前幫美國文化中心所做的特展講座與導覽輔助,這是一段非常值得介紹的爵士音樂史,結合了美國當時的爵士樂環境、美國當時的外交政策、美國文化當時的輸出,以及藉由爵士樂這個調和劑與世界各種音樂文化交融混合的精彩歷程!

在當時選曲時,即根據我所瞭解研究的爵士音樂史與音樂特色,與官方的資料互為結合,現場反應非常好,我自己也從中學習到更多「爵士樂的精神」哦!^^


新聞稿:

美國在台協會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共同於10月17日至11月29日舉辦:「美國爵士親善大使 1950s-1970s世界巡迴表演攝影珍藏展」國際巡迴展。

「美國爵士親善大使 1950s-1970s世界巡迴表演攝影珍藏展」是一個攝影作品展,紀錄了一九五O至七O年代,一些美國史上最知名的爵士樂手參與「爵士親善大使」巡演計畫的珍貴歷史鏡頭。 經由美國政府贊助,這些傳奇性的爵士樂大師,如:路易斯.阿姆斯壯 (Louis Armstrong)、戴夫.布魯貝克(Dave Brubeck)、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莎拉.沃恩(Sarah Vaughn)、和其他許多的樂手,呈現美國多樣的人才,以及消弭文化與政治藩籬音樂的力量。本展將展出55幅攝影作品,介紹這些爵士樂大使們各具特色的精彩表演旅程。

當年由美國國會議員小亞當.鮑威爾(Adam Clayton Powell Jr.)提議讓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組成一個大樂隊,來代表美國音樂大使的第一炮後,成為了一個持續20年以上的爵士樂世界巡演活動。1956年,艾森豪威爾政府同意讓國務院派出這些樂團到南歐與中東地區進行表演活動。 迪吉和他的樂團成為完美大使-感動了許多來自各種不同階層的民眾,從高階官員、兒童、到與音樂家們自然地交流而成為朋友,展現了如此成功的旅程。一位在札格拉布(前南斯拉夫境內現克羅埃西亞首都)出席葛拉斯彼音樂會的觀眾,深受感動而驚呼:“這個國家所需要的是更少的大使,但更多的即興爵士樂!” 爵士外交旅程因而展開,無論是美國政府和世界都深受吸引。


同年晚期,班尼.固德曼與他的樂團巡迴到東亞,1958年,戴夫.布魯貝克(Dave Brubeck)的四重奏樂團到東歐、中東、及南亞;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及他的All Start 樂團則於1960-1961在非洲巡演;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也再度於1962年踏上旅程至蘇聯。接下來的一年,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 及他的魅力樂團縱橫中東和南亞,展開10年的旅程。在美國國務院的支持下,這些富有活力的文化外交活動持續到1978年,數不完的爵士樂手,包含班尼.卡特(Benny Carter)、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伍迪.賀曼(Woody Herman)、爾歐.漢斯(Earl Hines)、奧斯卡.彼德生(Oscar Peterson) 、克拉克.泰瑞(Clark Terry)、及莎拉‧沃恩(Sarah Vaughn)等都代表著美國走向全球。

「美國爵士親善大使 1950s-1970s世界巡迴表演攝影珍藏展」,是透過與美國密西根大學馮‧愛紳教授(Penny M. Von Eschen)一起合作策劃,蒐集了來自美國各地紀錄了這些爵士樂團跨越4大洲到35個國家巡演的珍貴歷史鏡頭;這些旅程中包含迪吉與南斯拉夫樂手騎乘摩托車、路易斯會見奈及利亞備受尊崇的國家領袖、班尼在莫斯科紅色廣場和孩童們玩的許多精采紀錄,這是第一次以攝影記錄作品來集結成一個展覽,呈現美國公共外交的積極正向經驗。

這個展覽呈現了藝術在匯集不同文化間所扮演的強大影響力。美國是爵士樂的發源地,而隨著台灣逐年增加對爵士樂的欣賞與喜愛,美國在台協會很榮幸能與國立台灣美術館在慶祝台中爵士音樂節的這個時機來舉辦本展,我們希望您喜愛這個展覽。


謝啟彬老師搭配導覽時所選的爵士音樂:

1. 曲名:Star Spangled Banner
 演出:Duke Ellington
 專輯:Ellington At Newport [Live]
 年份:1956


2. 曲名:Soul Bossa Nova
 演出:Quincy Jones
 專輯:Big Band Bossa Nova


3. 曲名:On The Street Where You Live
 演出:Quincy Jones
 專輯:Big Band Bossa Nova
 年份:1962


4. 曲名: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 In
 演出:Louis Armstrong & His Band
 專輯:CD3_Les 100 Plus Grands Succès Du Jazz New Orleans Vol 3 Le Revival (1938 -1944)
 年份:早於1944


5. 曲名:All Of Me
 演出:Louis Armstrong & All His Stars
 專輯:Ambassador Satch
 年份:1955


6. 曲名:Blue Rondo A La Turk
 演出:Dave Brubeck Quartet
 專輯:Time Out
 年份:1959


7. 曲名:Take Five
 演出:Dave Brubeck Quartet
 專輯:Time Out
 年份:1959


8. 曲名:Brandenburg Gate
 演出:Dave Brubeck
 專輯:Jazz Impressions Of Eurasia
 年份:1958


9. 曲名:Diminuendo In Blue And Crescendo In Blue [Live]
 演出:Duke Ellington
 專輯:Ellington At Newport [Live]
 年份:1956


10. 曲名:Isfahan
 演出:Duke Ellington
 專輯:The Far East Suite
 年份:1966


11. 曲名:A Night In Tunisia
 演出:Dizzy Gillespie
 專輯:Groovin' High
 年份:1942-1949



12. 曲名:Shaw 'Nuff
 演出:Dizzy Gillespie
 專輯:Groovin' High
 年份:1942-1949


13. 曲名:Sing Sing Sing (With A Swing)
 演出:Benny Goodman
 專輯:Live at Carnegie Hall
 年份:1938



14. 曲名:In Love In Vain
 演出:Sarah Vaughan
 專輯:Crazy and Mixed Up
 年份:1959


15. 曲名:Things Ain't What They Used To Be
 演出:Dave Grusin
 專輯:Homage To Duke
 年份:1993(新作品、致敬之作)


簡而言之,如果不是當年這項國務院(美國政府的國務院就是外交部)的文化交流計畫,我們不會聽到以下三張爵士樂史上極其經典的專輯:

1. Time Out (Dave Brubeck) - 1959
2. Soul Bossa Nova (Quincy Jones) - 1962
3. The Far East Suite (Duke Ellington) - 1966

專輯裡頭的多首創作曲也都成為Jazz Standard,原因就在於爵士樂手們真的去過這些國家與區域,並且很敏銳地用音樂紀錄當地所見所聞,用爵士樂的精神跟世界上其他音樂文化融合在一起

很有意思的是因為這個時期在歷史上也跟所謂的「冷戰」(Cold War)重疊,所以正史上很多人不知道當時美蘇兩大陣營敵對多年的狀況下,原來爵士樂也在全世界各地扮演了美國軟性文化外交的重要角色,當CIA跟Mi6正在忙著對付KGB的時候 :P


轉載自攝影展文字:

從5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國務院接續了20年,派出了數以百計的爵士樂手到非洲、中東、東歐、蘇聯、亞洲、和拉丁美洲巡迴表演。這些旅程成為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積極地各自派出他們最具有創造力的代表,以極拉攏新獨立國家的文化競爭。美國人原擔心他們不能與蘇聯著名的舞蹈家及古典音樂家相互競爭,然而他們很快便意識到,俄羅斯不能將爵士樂,這種在美國發展的獨特藝術表現形式,綜合了非洲和歐洲的音樂形式來代表自己。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開始對爵士樂的喜愛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如:路易斯.阿姆斯壯及艾靈頓公爵等爵士樂手於30年代初期在歐洲巡迴表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李歐納.費瑟(Leonard Feather) 和威利斯.康諾弗(Willis Conover)所主持的美國之音廣播電台,協助奠定國務院後來所進行的巡迴表演活動的基礎。自1955年開始,康諾弗的美國音樂(Music USA)節目,維持了30年以上直至60年代中期,廣及100多萬人口。康諾弗覺得爵士樂是一種民主藝術的形式,一種對應美國政治制度的文化。他說:「多位爵士樂手在演出前,會事先同意以何種和聲方式進行、什麼樣的音階、及速度的慢長,而在這樣的協議下,他們皆可以自由地發揮。」 康諾弗認為:「在其他土地的人民,可以感受到這種自由的元素。他們喜歡爵士樂,因為他們熱愛自由。」



1955年,當美國國會議員小亞當.鮑威爾(Adam Clayton Powell Jr.)提議政府讓小號手迪吉.葛拉斯彼(Dizzy Gillespie)出國進行友好巡迴演出時,獲得了國務院和艾森豪威爾政府同意,美國便開始以爵士樂征服世界人心。在那顯著成功的首次旅程後,這個爵士大使計畫,便從此驚羨世界各地的群眾。有些樂手,一次好幾個月的旅程,往往得面臨艱苦的旅行條件;而有些爵士樂手,則只參加國務院與新港爵士組織所聯合舉辦的音樂節中演出。

許多這些爵士樂手與當地的音樂家們一起即興演出、送樂笛、及衣服,也讓國務院官員對他們獨特的人際關係技巧,與高層政要和兒童結識為友留下深刻的印象。爵士大使代表著美國一段獨特的歷史,不僅描繪了冷戰時期,也記錄了社會的劇烈變革。透過臨時成軍的文化外交-如同這些爵士樂手們的即興創作-他們鼓勵了許多人看見美國民主精神中開放與自由的價值,同時也開啟了許多新的契機並提升全球公民的意識。

二十多年來,這支充滿創造力與活力的另類爵士樂團象徵著希望,且可能對數以百萬計的人來說,他們強而有力的展現了美國最佳的精神。他們是“真正的大使”。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