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被「學爵士樂就是要移十二個調」給“嚇”很久?但學習其實有循序漸進的先後順序階段性

文 / 謝啟彬




因為我是教爵士樂的,這是一種很講求「邏輯性」與「相對性」的科目,所以我很注意我所講的內容,學生或觀眾會不會理解錯誤?或者是思維邏輯上有些盲點或斷點?

用白話文說就是有時候想錯了,後面的推論與結果就錯了,所以感覺老師對於用字遣詞或舉例都有點“龜毛”與「不厭其煩」,其實就是要幫學習者“拉”對那條思考的線

像有關於「移調樂器學習狀態」的概念,我會給移調樂器的學生不同調性的爵士樂譜,指示時也是講他的調,所以常有學生問說是不是表示鋼琴手就都要練十二調?

基於這個“懷疑點”,我就會想說應該是大家傳統上被「學爵士樂就是要移十二個調」給“嚇”很久,除了我提過一些約定俗成的器樂與人聲曲子常用調,還有應具備的健康觀念外(註)

我就在猜有沒有可能是鋼琴手的學生,看到我們給了其他移調樂器的學生不一樣調性的譜,所以以為他(她)至少還得多練兩個調?事實證明很有可能是這樣的“誤會”

其實我們在上課時,不管是實體或線上,一首曲子光是一個調性,裡頭該練的東西就得熟悉內化很久,所以我不會一開頭就要大家練三個調甚至十二個調,要有階段性

而誤會的產生就是下面文章的重點,請容我再用最簡單的說法歸納一次:

我們現在在練習C大調的曲子,所以Concert Key的樂器(簡稱為C調樂器)與歌手,就練C大調就好

而Bb調樂器如次中音、高音薩克斯風、小號、豎笛等,要他能夠跟C調樂器合奏,要給他D大調的譜,然後老師教的時候會用「他的調」跟他講

Eb調樂器如中音、上低音薩克斯風等,要他能夠跟C調樂器合奏,要給他A大調的譜,然後老師教的時候會用「他的調」跟他講

這種「轉換」對老師來說已經很習慣,學生倒是不需要過度擔憂,而且古典音樂中的指揮與總譜彈奏訓練,其實就是這樣的講法

還是那句老話,可能就是鋼琴手不知道管樂手的真實情況是這樣,所以杞人憂天了

補充兩個很接近的故事,就是這種因「認知歧見」而導致「溝通凸槌」的狀況:

1. 我父親有位朋友是做餐飲業的,很多年前他的新餐廳要開幕,因為先前老闆與老闆娘來過我家作客,看過我有一台電子合成器(俗稱專業鍵盤),因此希望我能帶著這台琴去幫他們表演慶祝。但是從老闆娘的形容中,她是要我幫來賓伴奏,也就是那卡西的概念,這我有實際工作經驗當然懂,也就是說她以為我的這台琴就是跟她看電視綜藝節目時,孔鏘老師那樣的功能。嗯,那是自動伴奏電子琴,不是我這台電子合成器,所以一般人是分不出來的

2. 我有一位學生之前腦袋裝滿自己以為的樂理知識,結果在教課時多有衝突,我一直想方設法要把他拉回正軌上,但是他自我“受污染”很嚴重,所以整個腦筋是打結的。譬如有一次我們在教SDM,他就一直認為那是Modal Interchange,我只能一直教他前者是包在後者中的一部分,而他卻因為認知偏差,以為後者就是前者「而已」,老實說徒浪費很多時間


註:詳見「耶!我拿到這首的爵士譜了......咦?怎麼跟我聽到的不一樣?



延伸閱讀:

你這樣告訴他,他這樣告訴你 - 在合奏時最快告知對方應該吹什麼音的訣竅

最完整最簡單學習樂理中音程的寶典 原來學習音樂也可以這麼有趣

為什麼我們要移十二調練習?讓我們來看看Benny Goodman跟Charlie Parker怎麼做就曉得了

[爵士行動小教室] 「為什麼不出各調練習曲?」「因為這樣你只有練視譜沒有練耳朵」- 五度循環該怎麼練? (影片)

練習五度循環是培養相對音感最好的方式,其實只要循序漸進就毋需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