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欣賞音樂與演奏演唱音樂,其實不該是天平的兩端對立,反倒應該拉近彼此的距離

文 / 謝啟彬



對一個有經驗的爵士樂手來說,任何人的即興都可以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以下就是擷取我學習與分析爵士薩克斯風手George Coleman的方式,更詳細的說明在採譜分析全文中,還有更多這些爵士樂大師們看待和聲與音樂的方式


誠如啟彬老師在爵士原力講堂中所說的,當然一般聽眾可以不需要知道「詳細」與「實作」的樂理,但是如果願意花點時間與心力,了解「爵士樂手即興時到底在想什麼?」、「爵士樂手為何會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以及「爵士樂合奏時不同樂手的組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變化?」,那這樣應該會比只從文字資料切入,光是了解他們的生平與背景,或是相關周邊專輯資訊等等,要來得更有說服力

有時候音樂文字寫作還存在著一種「資訊差」的微妙狀況,就是查詢閱讀的是原文資料,用中文寫作時會加進作者自己的潤飾或見解,但是危險之處就在如果不具相關音樂背景,有不少時候原文的資料也是錯誤的,中文寫作者如果照單全收,那就是錯上加錯了


至於音樂文字工作者自己的延伸感受與豐富想像,這當然是創作上的自由,但是把這些當作是唯一認識音樂的媒介,就容易失之偏頗,當然現在很多人會有一種說法是「至少可以吸引一些過路客」,尤其在網路上,這種有點類似亂槍打鳥的方法,我就不予置評了

就啟彬與凱雅的立場而言,我們從來都不會用「你不懂音樂」去取笑不是音樂工作者的人,反而是很想去拉近樂手與聽眾之間經常存在的鴻溝,當然,雙方都有豬隊友也是個老問題,但是在認識音樂、推廣音樂的道路上,聽眾端基本的音樂常識仍是必要的,其實都沒有你想像中難,只是你經常看到你害怕的事物 - 譬如五線譜 - 而已

但是別怕!連樂手都很怕五線譜好嗎?不是所有彈奏樂器或是歌手都很熟悉五線譜,很多我們教的學生也是讀譜很慢,但那只是工具的一種,學會使用工具與判讀數據而已,還有很多音樂上的表現,當然是五線譜記載不到的,只是使用樂譜是為了基本溝通方便,不然會一直雞同鴨講

「你可不可以告訴我數學是什麼而不要用到任何一個數字?」

「你可不可以告訴我音樂是什麼而不要用到任何一個音符?」

這又不是綜藝節目的益智遊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