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The Way - 學音樂最大的快樂來自堅持一段時間之後所產生的成就感

文 / 謝啟彬



「和絃的Voicing跟各種位置組合看起來很難記,還有沒有更簡單的訣竅?因為我反應很慢」

「我真的沒有把樂譜或是和絃進行擺在眼前,就會缺乏安全感,譜一拿走我就腦中一片空白,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沒有,老師們教你們的已經是最簡單、最兩全其美的訣竅了,再來就是靠多練習了,任何新事物都是由簡入繁、得靠練習累積經驗值的,別人比較快你比較慢,不需要氣餒,只要方向正確、繼續練習就會得到了

學音樂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以前不會的後來會了,以前聽不出來的現在聽得出來了,只是現在因為網路光速時代,很多東西都是你先看到答案所以你以為你會了,或是會感到恐慌。所以之前有講堂學員(非樂器演奏者)問過老師:學習音樂一定都要經過「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的過程嗎?沒有快樂學音樂、輕鬆學音樂的方式嗎?

我聽過學生會收集很多種說法,可能來自於很多別的老師講過的,或是同學的經驗談,或甚至網路上七嘴八舌千奇百怪各種資訊,但「我就問」(網路用語),那你下定決心去做了嗎?有做好了嗎?

學音樂最大的快樂來自堅持一段時間之後所產生的成就感,對於學古典樂或學樂器的人來說,可能是征服一首難度很高的曲目,跟登高山一樣,光看紀錄片跟電影就好,我還沒看過登聖母峰的登山者是一路笑著上去的,都是到達山頂之後喜極而泣的

對於學爵士樂或是當代音樂的人來說,可能是學會一首曲子,以及終於會操作以前不會操作的,比如像手指速度與樂器控制度也是得從慢練起變強壯,或是覺得好好聽好厲害但是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後來經由學習與練習學會了,頓悟了,然後又邁向下一個境界

所以我還真的想不出來在學音樂的過程中,有任何可以抄捷徑的方法,因為其實老師的角色本身,就已經是在幫學生“抄捷徑” - 其實是省摸索時間的了,很多東西如果不是老師教、前輩教,光靠自己摸索可能三百年都摸不到邊,我們已經聽過數不清的學生跟我們說過這樣的感想

省了摸索時間,表示就會有多出來的練習時間,因為表示該練的東西已經確定了,那這樣在摸索時間V.S.練習時間的比重上,後者就能騰出更多可分配的才是,所以老師不能幫學生練習,老師只能減少你的摸索時間而已

最近網路上流行一種哏圖,就是開始學樂器、學音樂的人,會不知不覺開始注意音樂背後的種種技術層面,所以自嘲說已經無法跟一般人一樣聽音樂了,總是會聽到和絃、節奏、音色、手法等等

我是覺得這種算是惡趣味的一種,學音樂的本來就比聽音樂的少,我們是Minority不需懷疑,以前我在大學音樂系裡頭教的時候還有學生會跟我說,我怕我練太Swing,到時候就不會演奏莫札特了...(老師常講的怕練太多Charlie Parker會太像Charlie Parker也是此類冷笑話的一種)

這跟以前電視廣告上說的「男人只剩一張嘴」是一樣的諷刺意味,就跟很多人會說我只是欠栽培,要不然我也爬到跟他一樣的位置,或是我只是不想努力賺錢而已,我真努力起來會比王永慶有錢云云,一樣

也曾有學生們在背後偷笑(偷臭)老師們一定聽到什麼音樂就會開始分析,那叫同儕間的惡趣味,我們也曾遇過很多,我只是覺得,阿你又不是我你怎知道我有沒有開始在分析?我們難道不會自己切換模式嗎?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我們當然也有很enjoy音樂的時候,不是什麼音樂進我們腦袋就自動變成樂理(又不是R2D2...)就算是要去聽音採譜找出那些感動的時刻,也是帶著一種熱情在做的,廢寢忘食都會去完成,那這個時候,練習 - 練樂器、練音樂、練耳朵、練腦力,只是這個「模型」的一部分組件而已,你沒完成這幾個部分,你的終極目標模型成品就不會完成

最後想講的是,我們的學生有95%以上都是大人,大人學音樂經常有個普遍性的通病,就是會想先全面瞭解了才開始做,或是要做以前會先評估利弊得失之類的

但是我自己在音樂的世界中這麼久,現在又很幸運可以當很多人的老師,不是什麼都會,但是會的老實講實在很多,我覺得要嘛你是小朋友,還沒有很懂事就開始學音樂,把音樂當遊戲,然後有老師跟家長的監督與堅持,要嘛就是自己有足夠的熱情足以支撐自己的行動,然後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這時候你就會體會四個字的成語,叫「甘之如飴」,然後前面講到的所有原來覺得困難的,都會變成你「日常行為」的一部分:原來覺得很複雜的技法變成喝水一樣地輕鬆;原來不懂的懷疑的好像換上正確度數的眼鏡一樣,突然眼前一片豁然開朗;原來即便你不是以音樂為業,你還是會因為音樂,而感到快樂而充實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