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作者的「養成階段」—Formative Years

文/謝啟彬


身為表演藝術工作者與教育工作者兩種身份
外加現今流行的「策展人」頭銜(其實就是做苦工的傢伙)
我覺得什麼打造未來多好多完善的環境
畫大餅說空話其實都是鼓勵性質或政治用語

我在乎的是「養成」 -
那個養成的階段,養成階段的長短,以及養成階段的成效

好像你訓練一個運動選手,你知道他有沒有能力去打世界杯或亞洲杯
或甚至你知道他的黃金運動週期到何時
或是你訓練一個兵,要訓練的當然是能作戰、也能自己存活下去的兵
然後讓他上戰場去

重點是,戰場通常你我無法選擇
但是,能力卻可以加強與鞏固,決心也可以凝聚與貫徹
哪有人可以打造一個「必勝的戰場」?
這國家需要的是「能力強」的人才,然後決勝戰場應該是全世界!

而現今,在這條養成的道路上(Formative Years)
問題太多,考核太淺,唬人的兵太多,有戰意又有戰力的兵少


我們現在的所謂人才培育,感覺上就很像
國共內戰時兩方都去村子裡抓男丁
他們跟著軍隊走,被俘虜了改打另一邊,打到死為止

或是看「紐約黑幫」電影裡有描述,年輕的愛爾蘭男人
剛遠渡重洋到紐約港,結果一下船就被招募進軍隊(北軍)
而鏡頭的另一端,卻是更早因為薄利或被迫而從軍,完全沒有訓練
卻因只是充炮灰,很快死在戰場上而運回來的棺木們

或許講得沈重了,但是要人才,就要教育,要市場,也要養成啊
不是那種名目上的、表面上的,是真的能不受箝制干擾的「養成環境」
而不是修羅界般的「戰場」呀!人無法打造戰場,只能備戰養兵


延伸閱讀:

原爵士棧之自己說說

新部落格之自己說說

原爵士棧之心得建議

新部落格之心得建議

爵士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