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啟彬
很久以前,我們還曾經受一些公家或私人主辦單位邀請
協助一些國外來的爵士音樂家來台演出時
有次遇到一組蠻棒的爵士演唱團體
我們的工作是協助他們在音樂廳彩排
以及溝通一些音響與音樂會的準備事宜等
大家閒暇之餘都聊得蠻高興的
後來也來了一位在台灣待了蠻久的外國人音樂家探班
他中文非常流利,現今早已返回故鄉
在後台stand by時,可能大家都用英語溝通,或許也是西方人直話直說的個性
當演出者詢問到如何跟觀眾互動的問題時
這位旅台外國音樂家講得很誠懇,他說台灣的觀眾對於爵士樂的基本認知很弱
除了對於風格的掌握很不熟悉外,對曲目也都很不熟
更遑論對爵士樂中常出現的「哏」了,包含主辦單位也是
所以他建議演出者不要做那種太“進階”的互動…云云,台灣觀眾就是很「熱情」
不知為何,這樣的話,在多年之後,仍然不斷浮現在我腦海裡
我想答案很簡單,因為我跟這位旅台外國音樂家的想法一模一樣,但是唯一不同的是
我是台灣人,我們不是來來去去的外國音樂家
所以後來,我們走上的教育推廣道路,跟這些發生過的情境,都很有關係。
我當然不覺得所有的觀眾都必須“很專業”,這是過於天真的想法
但是,如果說主辦單位的用意只是希望把座位填滿以回收或營利
有時候事與願違,再來怪說“台灣觀眾水準不夠”或“環境不夠成熟時機未到”等
我是覺得,這對本地觀眾,並不公平
其實我對一些古典出身的藝文單位或是機構的方針可以說是總覺得詭異
因為他們總是會很強調「跨界」,或是「新意」
但是做法上感覺上還是蠻保守的
等於是不夠新潮卻要故意弄新潮
不夠經典卻要刻意搞得很經典
如果說穿了只是在嘗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真的就還是走所謂的文案與行銷路線而已吧?
譬如說,古典之餘,如果做到新的音樂或是接觸外國藝術家或團隊
通常那個腳步就跨很大,介紹這些節目時
就往往會將啥融合搖滾、爵士、民族、電音音樂...等元素都加進去解說裡
就好像你直接將恐龍等同於鳥類
但是卻沒有將那些「其實很重要或甚至是主要」的概念影響算進去
就變成硬將鳥類與恐龍中間的演化都抹除
然而像搖滾爵士民族電音...等等,總被一筆帶過
所以就變成有種“穿鑿附會”或“雞同鴨講”之感
甚至,譬如你介紹當代爵士音樂家,勢必也是要反向
去了解或介紹這樣音樂的形成或由來,甚至風格滲入等
而不是爵士就是放鬆、搖擺、美國南方之類的
或是既然不懂,就放在那邊不要去將它講明白
這是不是古典樂相關領域工作者的傲慢與偏見,甚至是天真?
我不想去胡亂定義或引起誤會
但是這樣的現象的確蠻常看到的
有時候不小心看到相關文案或是行銷手段
總會覺得會不會是我想太多了?還是只能給予尊重與祝福~
另外看看另一邊,台灣流行音樂圈,有很多打爵士的名字或號召的(“台灣死定” Sting是也,知道我在講啥的是爵士內行人)
然後有酒後摟妹上台鬧樂手又打人的
還有在錄音室慶功酒後摟妹拍牆壁害我們在隔壁錄不下去的
還有一直感冒然後solo完全沒voicing也沒form的
還有復古流行夜店上海...哩哩啦啦的
我不是很在乎你們假爵士之名,亂做行銷也亂做音樂
反正迷哥迷妹是不能講道理的,全世界都一樣
只是這種玩法,就很低級
演藝圈的爾虞我詐與背後內幕
其實搞low的就是這些人而已
大家早就知道了
這一樣是用腐魚加香精然後騙你有多好吃兼多高貴的手段
延伸閱讀:
爵士樂要常態化,才叫做爵士樂在地化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技術與技巧,並不表示就是風格與技法
台灣有Live Jazz的環境嗎?一點在地經驗談以及與國外的比較
用文字理解音樂的危險—不只字面意義上容易誤解,還可能加深偏見
迷思要靠邏輯來破解,也要靠行動來推翻
這是一個,在官僚體系、繁瑣法規與社會風氣的多重擠壓下,盡力讓它活著的一朵花—台北爵士節不節?
三大乍看成理其實卻不可信,或過時五十年以上的音樂書寫文案及想法
[翻譯] 爵士樂評人需要知道如何演奏爵士樂嗎?
愛上爵士樂,其實不需要理由!今日的爵士樂表現方式,早已不受歷史流派的限制了!
如果別人不懂你喜歡的東西,就想辦法讓他們懂吧!
很久以前,我們還曾經受一些公家或私人主辦單位邀請
協助一些國外來的爵士音樂家來台演出時
有次遇到一組蠻棒的爵士演唱團體
我們的工作是協助他們在音樂廳彩排
以及溝通一些音響與音樂會的準備事宜等
大家閒暇之餘都聊得蠻高興的
後來也來了一位在台灣待了蠻久的外國人音樂家探班
他中文非常流利,現今早已返回故鄉
在後台stand by時,可能大家都用英語溝通,或許也是西方人直話直說的個性
當演出者詢問到如何跟觀眾互動的問題時
這位旅台外國音樂家講得很誠懇,他說台灣的觀眾對於爵士樂的基本認知很弱
除了對於風格的掌握很不熟悉外,對曲目也都很不熟
更遑論對爵士樂中常出現的「哏」了,包含主辦單位也是
所以他建議演出者不要做那種太“進階”的互動…云云,台灣觀眾就是很「熱情」
不知為何,這樣的話,在多年之後,仍然不斷浮現在我腦海裡
我想答案很簡單,因為我跟這位旅台外國音樂家的想法一模一樣,但是唯一不同的是
我是台灣人,我們不是來來去去的外國音樂家
所以後來,我們走上的教育推廣道路,跟這些發生過的情境,都很有關係。
我當然不覺得所有的觀眾都必須“很專業”,這是過於天真的想法
但是,如果說主辦單位的用意只是希望把座位填滿以回收或營利
有時候事與願違,再來怪說“台灣觀眾水準不夠”或“環境不夠成熟時機未到”等
我是覺得,這對本地觀眾,並不公平
其實我對一些古典出身的藝文單位或是機構的方針可以說是總覺得詭異
因為他們總是會很強調「跨界」,或是「新意」
但是做法上感覺上還是蠻保守的
等於是不夠新潮卻要故意弄新潮
不夠經典卻要刻意搞得很經典
如果說穿了只是在嘗試,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真的就還是走所謂的文案與行銷路線而已吧?
譬如說,古典之餘,如果做到新的音樂或是接觸外國藝術家或團隊
通常那個腳步就跨很大,介紹這些節目時
就往往會將啥融合搖滾、爵士、民族、電音音樂...等元素都加進去解說裡
就好像你直接將恐龍等同於鳥類
但是卻沒有將那些「其實很重要或甚至是主要」的概念影響算進去
就變成硬將鳥類與恐龍中間的演化都抹除
然而像搖滾爵士民族電音...等等,總被一筆帶過
所以就變成有種“穿鑿附會”或“雞同鴨講”之感
甚至,譬如你介紹當代爵士音樂家,勢必也是要反向
去了解或介紹這樣音樂的形成或由來,甚至風格滲入等
而不是爵士就是放鬆、搖擺、美國南方之類的
或是既然不懂,就放在那邊不要去將它講明白
這是不是古典樂相關領域工作者的傲慢與偏見,甚至是天真?
我不想去胡亂定義或引起誤會
但是這樣的現象的確蠻常看到的
有時候不小心看到相關文案或是行銷手段
總會覺得會不會是我想太多了?還是只能給予尊重與祝福~
另外看看另一邊,台灣流行音樂圈,有很多打爵士的名字或號召的(“台灣死定” Sting是也,知道我在講啥的是爵士內行人)
然後有酒後摟妹上台鬧樂手又打人的
還有在錄音室慶功酒後摟妹拍牆壁害我們在隔壁錄不下去的
還有一直感冒然後solo完全沒voicing也沒form的
還有復古流行夜店上海...哩哩啦啦的
我不是很在乎你們假爵士之名,亂做行銷也亂做音樂
反正迷哥迷妹是不能講道理的,全世界都一樣
只是這種玩法,就很低級
演藝圈的爾虞我詐與背後內幕
其實搞low的就是這些人而已
大家早就知道了
這一樣是用腐魚加香精然後騙你有多好吃兼多高貴的手段
延伸閱讀:
爵士樂要常態化,才叫做爵士樂在地化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技術與技巧,並不表示就是風格與技法
台灣有Live Jazz的環境嗎?一點在地經驗談以及與國外的比較
用文字理解音樂的危險—不只字面意義上容易誤解,還可能加深偏見
迷思要靠邏輯來破解,也要靠行動來推翻
這是一個,在官僚體系、繁瑣法規與社會風氣的多重擠壓下,盡力讓它活著的一朵花—台北爵士節不節?
三大乍看成理其實卻不可信,或過時五十年以上的音樂書寫文案及想法
[翻譯] 爵士樂評人需要知道如何演奏爵士樂嗎?
愛上爵士樂,其實不需要理由!今日的爵士樂表現方式,早已不受歷史流派的限制了!
如果別人不懂你喜歡的東西,就想辦法讓他們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