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你人生旅途中最後的長時間學習階段-一個(教非主要科目的)大學音樂系老師之經驗談

文/謝啟彬




記得哦!和絃(Chord)不是爵士樂手發明的,只要有和聲(Harmony),就有和絃,只是古典音樂的學習-同時也是在台灣從小開始學樂器的時候學的-主要是以「樂器操作」與「學會看五線譜」為主,然後等到進入深度聆賞與演奏演唱的階段時,就又開始討論詮釋法如強弱快慢音色時代性等等,變得大家都非常地不習慣和絃這件事,也就慢慢地忽略了「和聲感」了!




至於為何強調即興、琢磨即興的音樂家(泛指從美國黑人開始發展的藍調與爵士樂相關等)會以和絃記譜為主要依據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即興的本質就是

「在原來的和絃進行中,重新即席創造出有意義、與和絃相關的旋律」

所以這沒有誰比較厲害誰比較不厲害的問題,對古典出身的樂手來說,學會和絃記譜與即興發展這套系統,一開始是很困難的,因為你可能習於看譜演奏,以及「有太多曲目(樂譜)需要演奏」了!而對爵士藍調出身的樂手來說,一下子要視譜演奏「說是什麼就是什麼的五線譜」,也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呀!這不是技術好不好的問題,這是「習慣的模式」問題呢!

我曾見過太多古典出身的音樂學生,甚至教過好幾位擁有演奏博士學位的,在學習爵士樂時,突然很懊惱,覺得手指不是他們的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現在必須要去思考:我彈下去的音是哪個和絃的哪個音?然後要連結去哪裏?這並不表示你的當下思考速度是這樣,因為真正熟練的即興樂手,他已經把這樣的「運算功能」加速升級了,而且是愈快愈順愈好!所以說,也不是像古典音樂的學術研究一樣,事後分析就行了的,需要撞牆很久也需要“丟臉”很多次才行,可是古典樂手因為太習慣「完美詮釋不能犯錯」,所以光是嘗試犯錯這件事,就遲遲不敢踏出腳步,也就錯過了與爵士樂邂逅的機會囉!

(這是柴可夫斯基)

而我也不斷鼓勵與鞭策原來從搖滾、流行轉到爵士樂與律動音樂的學生,你不可能不會看五線譜,你也不可能說靠耳朵靠手快靠反應快,就能在未來的音樂環境中立足,答案很簡單,因為音樂的跨界與交互融合愈來愈頻繁,你必須具備更多元的能力,像我有一位貝斯的學生,曾經有被交響樂團編曲炒魷魚的經驗,原因不在於他技術不如古典出身的低音大提琴手,「五線譜視譜能力」才是關鍵!這時候在角色扮演上,即便他的即興能力與合奏能力遠勝於古典樂手,但是因為很簡單的「做不到」無法達成要求,自然只能黯然下場。不過在深刻地受到這樣的刺激之後,他後來又被交響樂團找去演奏好萊塢配樂與百老匯音樂劇形式的音樂會,也成功達成了任務!

所以說,如果像配樂形式或音樂劇形式,甚至實驗劇場形式或是各種與流行音樂、爵士音樂或世界音樂融合的形式,未來在台灣愈來愈多時,你真的認為,我只要乖乖地照著老師說的每學期練幾首曲目,然後期末考或期初考考過就好?

(這是史恩康納萊)

做為一位在大學任教超過十年的老師,老實說我一直覺得很驚悚,因為大學是台灣的音樂家在沒有繼續升學如考研究所或出國留學的狀況之下,最後的學習環境了!而如果你(妳)還是像上一段這樣想,然後以為像學生時代一樣,兼個家教或當個樂團槍手,就很夠了的話 ,或是跟著大家一起搶學校老師、樂團case、社團分部或甚至是婚禮尾牙宴會場的「紅海」,那無怪乎我們也會有愈來愈多「非本科系人才投入市場」了!


我可以直接證明,許多非本科系的音樂人才,有多麼地傑出,也多麼地認真積極?即便大環境一直沒有站在他們那邊,這些認真的學生們,幾乎都有其他的工作,卻紮實地一步步往專業的方向移動,現在也都成為值得信賴的音樂家了!如果學歷已經不代表實力,那實力就是你該追求的,而不是一直待在為了取得學歷的「舒適區」(Comfort Zone)或「安全區」(Safe Zone)裡頭,只完成學校或老師交代的進度就好。當然,我也不是鼓勵大家好高騖遠,但是眼界,需要拉高一些。

所以,你還認為我的課是選修課、學好玩的?然後是兼任老師上的課嗎?我在教你們的是未來的生存技能與專業的內容,即便整個教育體制,給了我們這類的老師,非常非常有限的時間、資源與支援,我們還是希望不要傳達給大學生們,跟著社會上的許多怪現象隨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的消極觀念。

這不是我偏激,而是整個社會已經偏激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本應是一種美德
但很奇特的是,在華人的思維運作模式中
不知道是對權威的反動或是對體制的突破
這句話經常變成一種箝制,也變成青批判藍的藉口
藍擔心青,但是藍應該也要為青找出路
青要知道是出於藍,但青也要知道自己跟藍不同



世界上真的沒有困難的音樂,只有不熟的音樂
就跟沒有作曲家想特別刁難樂手或歌手
寫出超越人體極限的音樂
只是因為作曲家腦海中的音樂想像是這樣
所以也會相對刺激樂手或歌手的音樂技術升級
請想想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當初寫成時受到的質疑
以及對當代的影響與如何流傳後世的?
擺到整個地球上的音樂圈,而非古典“學院派”音樂圈
那個意義是一樣的,音樂已經很多這樣的了
你的技術與觀念都得升級才行,根基於傳統的升級與創新

不是我好高騖遠,也不是我眼界太高
而實在真的是「紮實」與「不紮實」的問題而已
太多「不紮實」偽裝成「紮實」了
在這裏,而我卻也是這裏土生土長的人
而我自己一直努力要求自己「更紮實」
也希望我帶的學生也「變紮實」啊~





好了,天氣太糟,所以我坐在電腦把這段時間中累積想講的話講一講
加上我們自己也陸續完成了許多「擴展疆界」的活動
如爵士原力黑樂團、兒童故事劇、前往南非演出與講學等...
希望看得懂的人想一想,聽得懂的人要去行動了!



最後,回答我一開頭的問題:「你真的聽到和絃」了嗎?
不能因為這是流行歌、偶像團體,你瞧不起或覺得低俗
就關起耳朵不聽了!我也沒有要大家喜歡Kara
但是你是「不想聽」,還是「聽不見」,還是「聽不出來」?
這三個狀態,嗯,是不一樣的~





延伸閱讀:

給古典音樂家的「跨界」建議—學得久並不表示學得多

爵士風?爵士味?—古典樂聆賞者或音樂家常出現的“本位主義”推論謬誤

到底是要怎麼唱、怎樣做呢?—推算法、方便記憶、音樂生態等所造成的誤差

古典音樂與爵士音樂學習過程中,考試模式上的不同

音樂環境一直在改變,許多觀念也要隨著調整—關於「我不是科班出身的」跟「出國留學的都比較厲害」這兩種說法

別再一直切割分類以為懞懂了—為什麼學習爵士樂很重要?我指的是完整而有系統的學習

鍛鍊你的「爵士耳」—如何真的聽到不同音樂之間的同樣和絃進行?

為什麼要學好爵士標準曲(Jazz Standards)?—先不論西方流行音樂的發展背景,僅從「聽見」和絃進行來看

「定義」需要更新(Update),也需要升級(Upgrade),不敢更新、無法升級,終究會被淘汰

要對自己有信心,熱情也要轉化成能量—又結束了一學期大學裡爵士課的感想

更多寫給古典音樂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