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拉丁美洲音樂,為何探戈(Tango)比非洲古巴樂(Afro-Cuban)在本地更受到歡迎?

文/謝啟彬


同樣都是帶有強烈和聲小調色彩的阿根廷探戈(Tango)與古巴音樂(Afro-Cuban),為何在台灣的知名度與普及率相差如此之大呢?


推論有以下幾點:

1. 因為台灣流行的阿根廷探戈,其實應該說是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的新探戈,也就是結合了古典音樂會演出的形式之作品,而非原來傳統的Tango曲目與街頭、酒館演出形式。(譬如,您聽過《Sur》這首曲子嗎?見最後)

2. 如果您不懂第1點最後一句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完整樂譜的出版,使得音樂家(看五線譜合奏的音樂家,通常這類我們稱之為古典音樂家)接觸到探戈音樂的門檻降低,而進而可以重現、詮釋。


3. 至於樂譜出版與曲風的再度流行,跟古典明星大師的加持與唱片公司的推波助瀾絕對有關係的;這不是後來才這樣的,探戈音樂跟古典樂團之間的交匯融合,已經非常久遠了,在各種場合如夜總會或俱樂部,甚至民間慶典等。



4. 這樣講的意思不是探戈音樂比較簡單,而是第1點提到的皮亞佐拉類型新探戈,在演奏的門檻、重現與樂譜的記載上,與古典音樂家所受的訓練接近許多。


 

5. 如爵士樂、非洲古巴音樂,或是強調大量即興的音樂而言,樂譜的記載就只能參考,你真的想要跟唱片或是現場聽到的大師聽起來很接近,光是「即興」這件事就是一道不低的關卡,因為即便是事先編好寫好採譜即興,那個味道與功力都不會對,因為連合奏樂手當下都是即興的,無法百分百重製再現。(以下就是非常厲害,演奏非常有味道,即興功力也無人能及的法國手風琴大師Richard Galliano)



6. 舉個最快的例子來比較,在音樂與民族的大鎔爐美國紐約,音樂家如果演奏探戈音樂,那麼皮亞佐拉的《Libertango》當然是標準曲(Standard),而當演奏Salsa音樂(也就是Afro-Cuban音樂)時,Eddie Palmieri的《Muneca》絕對是標準曲!



7. 但是你在台灣問音樂家或觀眾知道前者嗎?答案是肯定的,知道後者嗎?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原因就是流傳度與有沒有比較多人在演奏,成為地區性「標準曲」而已。


8. 而拉丁爵士音樂家,或是世界知名的一些即興音樂家,如Michel Camilo等(拉丁大魔王現在應該沒人不知道了吧?),卻是對這些曲目瞭若指掌的,因為那是學習Afro-Cuban音樂必學的標準曲,那這麼一來,「門檻」就在那裡了!他們會,因為他們度過那個門檻,包含即興與語法,而不是急就章應付假裝一下那種的。(MC來台灣演出的安口曲就是這首,不過現場知道的同台演出樂手與觀眾,不會超過三個)


9. 所以,這跟好不好聽,完全沒有關係?好聽不好聽是直覺的、感官的,即便觀眾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他覺得好聽,就有機會「常駐心中留下印象」,而對想要學習演奏這樣曲風的樂手而言,就得找到正確的管道如老師或學習環境等,光買譜來演奏或光靠用聽的,就僅能止於表面。

10. 另外還有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樂器族群問題,探戈音樂的主要樂器是提琴、吉他、鋼琴、手風琴等,加上皮亞佐拉的改進與融合,幾乎所有的古典音樂世界樂器都有曲目能演奏,加上近年來也有熱心於推廣手風琴與手風琴音樂的社群;而非洲古巴樂(附帶說明一下,這是正式音樂學名Afro-Cuban Music)有非常多打擊樂器,節奏組樂器,與銅管樂器等,這時候你就要看這些樂器的族群對於這種音樂的熟悉度與掌握度,還有最後一項很重要的,技術的門檻-銅管的高音、節奏律動的切分複雜度與語法等等



補充一點:不能否認如古巴音樂、巴西音樂、藍調與節奏藍調音樂所衍生的放克、靈魂樂等,非洲血緣非常強烈;同樣屬於美洲大陸生成的探戈音樂,則帶有比較濃厚的歐洲血緣,所以自然,在習於歐式古典音樂形式與樂器的音樂家手中,探戈自然容易比非洲古巴樂上手,加上前述十點

再補充一點:探戈的形成是在南美洲(拉丁美洲)的阿根廷,雖然是從西班牙殖民地中獨立建國,因為發現豐富的礦產與新天地的開展,吸引了許多十九世紀從歐洲前來的移民,當中有一批來自義大利拿坡里地區,這意思就跟在美國建國過程中有許多愛爾蘭移民潮、義大利移民潮一樣。

而這些來自拿坡里地區的移民一開始皆存在於社會底層,他們工作之餘或娛樂時所哼唱的旋律,自然就跟同樣來自庶民街頭的探戈融合在一起,成為探戈音樂中十分「歌唱性的旋律」之特色,也成為位於南美洲講西班牙文的阿根廷,融合了同樣也來自南歐,但是是義大利文化的拿坡里音樂色彩囉!

(圖片來源)


再次強調,我的職業之一是教授爵士音樂、世界音樂與流行音樂的教師,我的專業之一也是深入鑽研與學習這些音樂(不是看書聽唱片而已),以及截至目前還是經常性的創作與演奏,加上自小也是在古典音樂的「科班」環境中長大,所以這些「比較」,都不是孰高孰低、孰優孰劣的比較,而是再一次希望能撥雲見霧,以實際經驗與推廣回饋來抽絲剝繭,將「狀況」(Current Status)呈現出來,而非各擁其主、各執偏見,結果到頭來還是在做「台灣政論節目式的對話」,卻對音樂的了解與增進推廣沒有實質幫助。


附註:有關《Sur》,我曾在布魯塞爾加入一個探戈樂團,第一首演的就是這首,然後他們的表情就好像我們演奏《望春風》一樣,而我的團員都還是比利時人(歐洲人)

"Sur" Anibal Troilo & Edmundo Rivero



而像張凱雅老師從前加入的Salsa Band,最上頭的《Muneca》自然是Standard。每年TISJA裡頭的拉丁老師都很棒,帶來很多資訊,然而學員在營隊結束後,老實說平日的實用性自然不大,所以一年一會就感覺比Jazz慢得多。

當然如果是要討論「更為傳統」的拉丁音樂如古巴的舞曲Cha-Cha-Cha、Mambo或阿根廷的舞曲Tango,對台灣國台語老歌的影響的話,那就是之前做過的課題了!




延伸閱讀:

好音樂不分疆界,多元的意涵也不是指各自表述

音樂水準與你是什麼種族膚色、住在哪裡無關,與有沒有找到正確方向去發展有關

Eddie Palmieri與Charlie Palmieri

拉丁音樂彈奏之練習—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資深學員部份試聽甄選項目

我們因為喜愛音樂而分類學習,很多人是先將音樂分類再說—Charanga音樂的經驗
更多有關Afro-Cuban音樂

2013-11-14 爵士原力秋冬講座:古早味的音樂饗宴-美國與台灣60年代的爵士、拉丁與搖滾樂

教授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