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啟彬
用古典的「二分法」來詮釋,你永遠得到台灣樂手常見的「小叮噹」句型
要確實掌握「三分法」,而不是只有打二四拍而已“,你就真的能Swing
方法比曲目重要,在台灣很少有人說你的Feel是錯的,是因為大家不知道如何去評斷或掌握這種Feel,我不講那種容易引起對立誤會的「聽懂或聽不懂」說法,而是那個關鍵到底在哪裡?
兵庫縣立高砂高等學校Big Friendly Jazz Orchestra
「尤其在親自詢問了他們的樂團指導教練之後,才發現這些小男生小女生,是高一入學時,才開始學管樂器(薩克斯風、小號、長號)或鋼琴、吉他、鼓的,然後一直練一直練,去比賽去表演,最後高三時參加這個「Japan Student Jazz Festival」,就是畢業了!」
(引用自謝啟彬「17歲女生的爵士—到底聆聽與學習重點在哪裡?」)
看到了嗎?入學高一才學樂器,高三畢業是這樣,但是一個團裡頭從高一到高三就有,指導老師就是感覺蠻嚴肅的高中音樂老師(照片中其中一位已經退休了)
這也是消滅“小叮噹”的神器之一
很多人會在學習時說,啊所以我就是看到譜上寫的旋律,然後照文章寫的這樣下重音就對了嗎?
錯!
因為你們犯了一個先後因果的問題
你看到的那些句子,如即興採譜、II-V示範或Bop-oriented旋律,是根據這樣的律動原則形成的
你硬要用哪一個型去“套”由另外哪個型生成的重音,當然也會不自然
所以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先分析啊!找出樂句的重音與抑揚頓挫
再去揣摩詮釋它,然後多彈很多這樣的句子,跟練古典一樣,練到滾瓜爛熟
然後在實際即興時,就可以依此文的原則,生出更多符合此原則的音型
這樣才是正途,必須要雙管齊下,練原來的熟悉感覺,然後即興時創造出感覺
記住,不是拿這個組件套在任何既有的旋律,就會「馬上Swing」的哦!
真這麼厲害爵士樂手都能拿諾貝爾獎或賣專利賺大錢了!
這是學習上的叮嚀,當然,持續有老師幫忙正音
會比光看文章範例但心裡還是不太踏實好得多
只是有蠻多人都還蠻相信自己夠聰明耳朵夠好有認真練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