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東西在你的生活中不存在,並不表示它就不存在 – 喜愛或想發展爵士樂,不能只認識爵士樂,需要全面補足

文/謝啟彬



日本或美國的爵士音樂家朋友常會對我們的行動有點疑問,為何我們除了爵士樂外,還要一併做好流行音樂(泛指在西方,從藍調傳承下來衍生的許多音樂風格枝節)的完整介紹與整理?

我總是回答,因為在台灣,這些音樂從來沒有被正常介紹與認知過,要不是被製造了偏見,要不是就是整個匱乏,而爵士樂的發展,又緊緊跟這些藍調、節奏藍調、放克、靈魂、搖滾、嘻哈...等交互相連,你根本切不開,因為很多音樂風格同時間存在著,甚至互為扶持或反動,只是我們以前,都不知道。



這原因可能是因為政治因素(國民政府來台全力發展經濟與工業),可能是因為社會風氣(戒嚴令的實施與思想控制),也可能是因為歷史(中華民族長年的內外戰亂),也可能是因為性格(原來以為是世界之中結果卻慢慢喪失自信),也可能是地理環境(島國心態與交通因素影響了傳遞).....

總之,就是沒有,或是被誤解,甚至這些誤解與偏見還隨著世代傳承,一直傳遞下來,從我的上一輩,傳到我的下一輩上頭。

這時候,不做些事,行嗎?

一直硬要移植現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的爵士樂特色與多元風格,能嗎?知道很多國外的名字,買了更多書中寫的專輯,就夠了嗎?外國音樂家來台的深度成熟創作,被拿來當做輕鬆搖擺愜意休閒甚至附庸風雅的裝飾品,這,我一直都覺得怪怪的...



當然不能只有介紹與偏在爵士樂上頭,即便要我介紹爵士樂與創作爵士樂,我依舊保持著我的專業,但是我們已經將其內化,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也因此,不是要介紹爵士樂有多好多棒,而是該介紹爵士樂的觸角有多廣,甚至她的核心精神所在,不只直向的傳承,還有橫向的融匯,才是最重點。


就跟我自己沒有辦法切割我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具有這民族的常見特性,了解我們自己人的想法,但是我同時又在國外待過很久,努力去了解與學習西方世界的長處(與短處),然後回來希望我們在台灣該怎麼接受與面對這樣的音樂或藝術。



所以,這可能就是比較困難的地方,變成要教育市場。看到日本那樣、歐洲那樣、美國那樣、南非那樣、韓國那樣,老實說,我不會以「羨慕」的心情去「感嘆」如果生在那樣的環境有多好云云,我只會想著,啊!我該如何讓自己國家、自己土地上的人,也愛上這些我喜歡的音樂呀?






延伸閱讀:

關於爵士樂,如果你真正細心「Listen」,你就會愈來愈了解什麼叫做「Practice」,什麼叫做「Jam」,而什麼叫做「Performance」?

寒冷雨中的路,從沈重的感覺走來 – 2014在日本繼續爵士樂交流

關於爵士樂,有什麼是我們以前會做的,而現今對爵士樂有興趣的年輕朋友比較少做的?

我不哈日,我只哈“好”—從網路資源與實際接觸淺談日本的爵士樂程度

大家都瘋「搖擺女孩」(Swing Girls),但為什麼我們做不到像日本高校女生那樣的銅管與合奏水準?

為什麼我們的流行音樂走入困境?(文字版)

凡問喇賽問題,必得喇賽答案-當你只能接受黑與白時,我如何能告訴你還有灰色與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