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曲子很難」、「對不起我們很緊張」...是正確的舞台態度嗎?-一點經驗談,關於觀眾當下聽到跟想聽到的是什麼

文/謝啟彬


對於音樂會Live,有時候觀眾的反應,分成兩種
現場的跟聽錄音的,尤其現在還加上網路影片。
老實說,我知道沒有人敢得罪觀眾或買票進場的人
所以我這是寫給有志於表演舞台的音樂家們看的。

觀眾通常不會聽到細節,他們聽到的是一種感覺
現場的感覺,通常跟之後回家聽錄影或錄音的感覺不同
前者,比較主觀,而且容易受到氣氛感染
後者,很直接的,變得很所謂的“客觀”,甚至你可以說挑剔也不為過
還有的是很直接的網路行為 - 「酸」或「批評」
甚至找不到什麼具體可以酸或批評的,就會硬找一些其他東西來講

這麼說的原因,不是說得怕觀眾或是網路聽友罵
而是那個出發點與立場不同,而且,也沒有所謂完美無瑕的演出
甚至,現場演出應該純屬於現場觀眾享有,是比較對的想法
樂手常在聽自己樂團會後錄影錄音的時候
會產生一種盲點,就是關注自己的part,卻容易忽視整體性
而整體觀眾,以及更高格局的節目製作,反而很要求整體性


所以,這也是我多年來一再不厭其煩地教育我所培訓或認識的樂手
千萬別在台上跟觀眾道歉或是討拍,除非這些人全都是你的粉絲
千萬別說我們準備不周請多多包涵,甚至說我們剛剛哪裡錯了掉了
這個,留給團員自己互相消遣,可以增進彼此感情,或是檢討改進
但是有些觀眾,尤其是付費來的消費者,你就算不收錢他都有話講


很詭異對吧?可是這就是現實,尤其是在台灣
我自己曾經被人在音樂會之後傳紙條嗆過我不夠格上台
也曾經辦活動邀請多元風格的外國音樂家公開演出
被路過觀眾指著鼻子罵說這不是爵士樂云云
這沒有對嗆的必要,也不是要製造心理恐懼
不一定是你表現不好,有建設性的意見我們也要聽

純粹只是要說,「這首曲子很難,挑戰性很高」的說法
在古典音樂以外的世界,幾乎不適用
更不用提「我們很緊張」「我們沒有經驗」等等了
古典音樂會會有挑戰某某曲子的企劃,海報甚至節目單上都要印
音樂現場,Live,在台灣,很難經營,一方面除了社群與習慣的養成
二方面也是對於音樂消費的態度問題,還蠻需要時間與耐力


我只是很單純但是也很雞婆的寫下,很多情況可能不能那麼直覺
甚至,期待高失落也大,還有就是觀眾就是民心,民心如流水的道理
想要長期經營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一定要慢慢揣摩與流水相處之道
所以你得慢慢划船,別不小心讓船翻了~ ^^






延伸閱讀:

「能力」不是要你一次會所有的東西,「能力」是在台上的你如何真正做好一個東西—台上與台下的差異

當機會出現時,你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這項任務,以及展現你自己嗎?

台灣有Live Jazz的環境嗎?一點在地經驗談以及與國外的比較

支持好音樂 就來聽現場 - 2014二三月台北籌劃演出後記,也請繼續支持四五月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