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用「破銅爛鐵」敲敲打打就叫創意 – 各種音樂風格的細節與韻味得先掌握好

文 / 謝啟彬



根據我們實際做過椎名林檎與東京事變音樂講座的經驗
我覺得台灣的音樂圈真的缺很大一塊一塊
但是我們不想一直抱怨,也不想一直嘲笑自己人
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把自己的所學結合起來
去分析、去引導,而且都非常自我要求不能孤證亂講
甚至還到日本去跟合作過的音樂人求證與吸收反芻

不過台灣這種「學東西學表象」、「看東西看熱鬧」的現象
不是什麼政府提倡、教育注重就能短時間改變的習慣
簡單來說你以為你有的東西,其實在模仿學習時
如果沒有一個“秘訣”,你就會有盲點

譬如,Voicing,這就很關鍵,譬如,Groove,這也很重要
看起來聽起來像,跟「真正是」,其實還有很大的距離


岔開來講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好了
就好像之前外國有個「破銅爛鐵」(Stomp)樂團
用很多身邊可得的器具,甚至資源回收,就可以打出音樂來

但我觀察的是,那些主修打擊或是熱愛打擊的團員
都是先會打原來的各類型打擊樂器,或是熟悉各種風格的
那只是一種「道具」上的創意

但是,很快地,你就看到台灣的模仿,尤其是政府單位
結合老人或小孩,模仿那個「形」,甚至可以綁個「環保」
熱熱鬧鬧也上演一齣破銅爛鐵打擊秀
然而音樂內容其實是非常初級、幼教甚至業餘的

你不會聽到Samba、不會聽到Afro 6/8
這不是我嚴肅,而是「裡頭到底裝了什麼」
或許,所謂的文創,在台灣老是走歪,也是因為這樣吧?




延伸閱讀:

你想要虛有其表,還是紮實到位?– 請擺脫那些名詞、分類與迷思,進而追尋好音樂的本質

學樂器還是學音樂?—技術與技巧,並不表示就是風格與技法

在古典音樂的環境裡頭一直埋頭學習,之後呢?-聽聽我們的經驗與看法

我們曾經“通緝”過椎名林檎!-來參加啟彬與凱雅的講堂,都不只是學到你以為的爵士樂而已

黃色小鴨v.s.黃色巨鴨-讓我們再來聊聊「創意」在台灣經常受到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