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走過的路都不會白走的,因為路在未來會回來找你 - 在南非遇見多位爵士樂前輩的惺惺相惜好友

文 / 謝啟彬


有些時候,當你想起曾走過的路
就會覺得路在未來會回來找你

我們留學學爵士樂的國家是比利時
在爵士樂版圖上,他的能見度不高
可能也是因為雙語雙民族
比利時樂手要不是被歸類為荷蘭樂手,要不就是法國樂手
我甚至覺得比瑞士樂手還“慘”...即便他們是三語

但是也因為比利時「地處南來北往」的地理位置
我們認識了許多在亞洲從來沒見過的爵士樂與爵士樂手
譬如北歐與中歐比較常掛在一起(舉例:瑞典與德國)
西歐與南歐也很常掛在一起(舉例法國與義大利)

像今天遇到的瑞典小號手Gustavo Bergalli,其實是阿根廷人
已經定居在瑞典,跟美國人John Ruocco定居在荷蘭一樣
驚奇的是當他知道我們曾在比利時學爵士樂後
馬上脫口而出Do You Know....一串我們認識或是受教過的比利時音樂家們
而且從他的年紀看來,真的都是很資深的樂手才會惺惺相惜

我們真的很開心他提到Bruno Castellucci,不但是凱雅的爵士鼓老師
也曾錄過「Mr. 比布」專輯,也曾來過一屆TISJA
很奇妙的感覺,我們是台灣人,可是也不是台灣人,你覺得呢?^^



幾天前才跟這群法國樂手一起玩音樂、聊音樂聊得很開心,也談了許多未來的合作計畫(他們都是我的前輩 - 法國爵士小提琴家Didier Lockwood的固定合作樂手與學校講師)

Jean-Michel Charbonnel: contrebasse
André Charlier: batterie
Benoît Sourisse: Piano
Stéphane Guillaume: Saxophone (Away from the picture)

回到台灣,在颱風天中繼續做苦工...我不會抱怨,因為我不想累積負面能量,怨嘆也無濟於事,只是深深覺得在台灣做事情真的好像在淺淺的沙灘上辛苦堆城堡,一來很難堆,二來浪一來風一來,小小的城堡又垮了,得重新再來一遍...

這也是我說在台灣想做真正的事很難做的原因,什麼最難?「累積」最難、「擴散」最難,因為得繞過很多阻礙、撞擊許多迷思,但是或許這需要二十年...

此行南非的爵士音樂節真的是我心目中的典範 - 結合表演型節目與教學營隊為一,但是卻又可以同一個團隊運作得很好,重點是不跟政府合作這點真的很屌,這樣才不會被干預...是創辦人說的 XD 不過他說他們也是努力撐過十年,才有機緣讓銀行入場贊助並整合成完整節目(整合到42屆的國家藝術節裡頭)的,而現在他們二十幾屆了!

反觀台灣辦藝文活動的「整合行銷公關公司競標規則」,加上公部門的民粹思維,真的能累積藝術能量?我客氣一點說,很難,真的

而歐洲政府在挹注表演藝術家出國演出這件事上,是出了名的慷慨,甚至不用政府公部門,有許多民間組織都會有基金做這些事,而在台灣,我的經驗是在比看大家企劃書寫得有多麼華麗卻不實,然後就是要比看誰有政治手腕會鑽營,不然就又變成“圖利”或是“缺乏文創精神”之類的...

不過是這樣啦,我分享過很多次,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問題,可以取其所長補其所短,而不是又用移植、公平、民粹方式來“分配”,像法國爵士樂手,已經很多超大咖(對我而言)的樂手跟我抱怨,他們反而都要在國外巡演,因為在法國全境,雖然爵士音樂節極多,但是卻都很偏心地只給美國來的樂手,因為商業考量,在地的很難受到重視,或甚至常被消費是很正常的



這些就是我講的法國爵士樂手,在jazz pub可以表演,但是到了jazz festival就要被迫讓位...但是他們真的都很努力,很多都已經是我叔叔等級的年紀,也都很努力在找機會啊!台灣的樂手到底在想什麼偏安小確幸呢?同時也身為教育者與推廣者的我,很多時候也不是不明白那種心態與氛圍,但是我們都沒放棄,為何比我們年輕的人卻放棄了?這是同樣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常覺得蠻感慨的地方~

繼續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