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啟彬
Makoto Ozone大概是1960年代之後出生的日本爵士音樂家中,知名度最高與份量最夠的一位,關於他的事蹟,台灣知道的不多,近年來在台灣則可以看到他分別跟北市交與高市交合作過同樣的節目—結合其古典與爵士樂的雙重造詣,與交響樂團合演詮釋蓋希文,節目的高潮就是他會把許多古典鋼琴家已不會即興的Cadenza段落,“偷渡”各種爵士樂與拉丁樂的即興表演進來。我們曾看過一次Live,很明顯當時台北的觀眾除了感覺他很炫技,彈的東西好像跟“原來的”不大一樣外,並不是真的很能讚賞他的爵士樂造詣。
小曾根真也是張凱雅在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音樂系的第一位鋼琴主修老師Diederik Wissels,80年代在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時的同學,另外一位我們的老師之一Leon Lhoest,也曾跟他同班過。
(在這邊需要解釋一下的是,這種“同學”跟台灣習慣的高中或大學同學不大一樣,頂多是有些課一起修到,或是一起有樂團課之類的,因為Berklee是個專業的現代音樂學校,每個人來來去去,待的時間長短或修的課其實都不一樣,跟美國的大學爵士音樂系或歐洲的音樂院爵士音樂系學制不大相同)
他們都說當年Makoto在學校裡頭已經很有名,因為表現太傑出,所以後來的Berklee副校長,也是世界知名的鐵琴家Gary Burton就把他推薦給很多同行樂手以及唱片公司,聽兩位歐洲老師說過,有個很有名的事蹟是傳奇爵士鋼琴大師Oscar Peterson曾到學校來演出,被很多人視為彈得超像的Makoto Ozone在音樂會前,被學校指派負責暖場,結果當他在彈的時候,台下觀眾看到Oscar Peterson在布幕後面的臉,他臉上的表情非常不可置信,彷彿看到他自己一樣!
當然,這種“都會傳說”般的故事,在許多傑出的音樂家身上都會看見,我們也是聽當時在現場的老師們轉述,也有可能是他們聽來的,總之,厲害就是厲害,尤其當年那雙手的主人,是個東方臉孔,22歲的日本年輕人~
而最開頭這段難得的影片,紀錄了神戶出身的小曾根真,跟他的父親,也是爵士鋼琴家小曾根實的音樂對話,而1983年小曾根真在Berklee的公開音樂會,超級唱片製作人,本身也是爵士小號手出身的Quincy Jones也特別出席聆聽。後來Gary Burton也帶著他一起表演錄音,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說他變成了另一位前輩Chick Corea的“代班”呢!
在獲得CBS的唱片合約後,他回到日本發展,CBS的日本分公司剛開始幫他出的,反而是Fusion類的作品(附帶一提,後來CBS美國總公司就被日本SONY買下來了),根據Diederik Wissels的說法,Makoto後來遇見他時,跟他說其實那是唱片公司的意思,因為80年代中期Fusion音樂當道。不過如果您也跟我們一樣,持續注意他的作品與生涯發展,就會發現他早已不是那位“手很快很像Oscar Peterson”的小子,甚至他的古典訓練,反而跟大多數鋼琴家相反,他是先會爵士樂,才繼續自我學習,持續鍛鍊古典樂能力的,證明了這世上真的沒有什麼保證成功的道路,以及一模一樣的進步模式。
而小曾根真(Makoto Ozone)的故事,到底給我們上了什麼樣的課呢?
第一課:千萬不要想說因為台灣學不到,出國學就會有學校或環境,讓你慢慢地“從零開始學”!來自全世界的高手那麼多,年紀輕輕就展露天份的更多,想學好爵士樂或當代音樂的人,出國是學習專業,不要期待一個像幼稚園一樣的環境或學習方式。
第二課:尤其像在美國波士頓的Berklee之類的學校,你會認識很多來自全美與全世界的厲害樂手(當然也有更多不厲害的),對,看起來都是“人脈”,台灣很喜歡講人脈與關係,但是在論能力的環境,朋友是朋友,同學是同學,家人是家人,跟你“有沒有一樣好”沒有加值的關係。
第三課:自己母國的爵士樂環境,才是重點!能不能足以銜接,才是重心!相信看過之前我多篇系列文章的朋友,不需我再贅述這當中的諸多落差。
之前或許是我自己“留歐”的背景,對於出國學習這件事,我的發言或作為常會被視為“歐系”,然而這一點兒也不正確,在「爵士DNA」一書中,我也早已分析了去哪裡學習爵士樂的異同,而大部份所謂的學校教育,本質上是差不多的,還是要看學生自己的本事。尤其十年來我教過帶過的爵士樂學生,其實到全世界各地去進一步學習的已經很多,比利時荷蘭英國美國日本以色列捷克.....我所堅持的態度還是不變的,也就是上面那三課。
加上近年來跟日本、以色列與美國等諸多爵士樂教育者及學術單位的持續合作,也更證實了這樣態度的必然性與事實的正確性,譬如光是前文提到的Berklee,我們合作的甲陽音樂學院與耶路撒冷音樂院也都是結盟校,在許多國外與台灣的交流活動中,也見到好幾位Berklee現任與曾任的老師們,希望藉由介紹小曾根真的事蹟,也能幫國內的年輕學子們找到正確的方向,或應說是保持正確的態度。
而這也算是有關古典樂與爵士樂學習解惑之一篇,以及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日本、以色列等)之系列探討~
補充一下:這就是凱雅的老師Diederik Wissels當年剛回歐洲時的影片了!(是1984年,跟前一段影片差1年),嗯,他回去就跟...Chet Baker巡迴歐洲演出了,所以,我剛講的那三課放到比利時,也是合用的...
雖然Diederik沒有被拍到,片中也沒有輪到solo,但是我還是必須要說Youtube這玩意實在太可怕,這樣也有人把錄影帶(VHS)轉檔放上網...而當年我們在布魯塞爾學習時,網路才剛起步,都還56K撥接的,更不要說Youtube根本還沒創立呢!
但是我們卻永遠都忘不了這首曲子—Sam Rivers的《Beatrice》,因為這首應該是比利時爵士樂的“Standard“吧?不是因為作曲家是比利時人哦!Sam Rivers是美國黑人爵士薩克斯風手,而是因為我們的老師在當學生時就得學會它,到了我們當學生時,我們自然也要學囉!
爵士樂,真的很像蒲公英的種子呀,風一吹就散了,卻漂泊到全世界,哪地方降落就又長出花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Sam Rivers的這首曲子,反而不是他自己吹紅的,而是像Chet Baker跟Joe Henderson等人太愛拿來當演出曲目,而這兩位當年進出歐洲太多次了,就這樣傳開來,而且後來Joe Henderson還錄了音。
剛我另一位老師John Ruocco說Sam Rivers跟他說,他因為這首曲子,收入甚豐,呵呵
Makoto Ozone大概是1960年代之後出生的日本爵士音樂家中,知名度最高與份量最夠的一位,關於他的事蹟,台灣知道的不多,近年來在台灣則可以看到他分別跟北市交與高市交合作過同樣的節目—結合其古典與爵士樂的雙重造詣,與交響樂團合演詮釋蓋希文,節目的高潮就是他會把許多古典鋼琴家已不會即興的Cadenza段落,“偷渡”各種爵士樂與拉丁樂的即興表演進來。我們曾看過一次Live,很明顯當時台北的觀眾除了感覺他很炫技,彈的東西好像跟“原來的”不大一樣外,並不是真的很能讚賞他的爵士樂造詣。
小曾根真也是張凱雅在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爵士音樂系的第一位鋼琴主修老師Diederik Wissels,80年代在Berklee College of Music時的同學,另外一位我們的老師之一Leon Lhoest,也曾跟他同班過。
(在這邊需要解釋一下的是,這種“同學”跟台灣習慣的高中或大學同學不大一樣,頂多是有些課一起修到,或是一起有樂團課之類的,因為Berklee是個專業的現代音樂學校,每個人來來去去,待的時間長短或修的課其實都不一樣,跟美國的大學爵士音樂系或歐洲的音樂院爵士音樂系學制不大相同)
他們都說當年Makoto在學校裡頭已經很有名,因為表現太傑出,所以後來的Berklee副校長,也是世界知名的鐵琴家Gary Burton就把他推薦給很多同行樂手以及唱片公司,聽兩位歐洲老師說過,有個很有名的事蹟是傳奇爵士鋼琴大師Oscar Peterson曾到學校來演出,被很多人視為彈得超像的Makoto Ozone在音樂會前,被學校指派負責暖場,結果當他在彈的時候,台下觀眾看到Oscar Peterson在布幕後面的臉,他臉上的表情非常不可置信,彷彿看到他自己一樣!
當然,這種“都會傳說”般的故事,在許多傑出的音樂家身上都會看見,我們也是聽當時在現場的老師們轉述,也有可能是他們聽來的,總之,厲害就是厲害,尤其當年那雙手的主人,是個東方臉孔,22歲的日本年輕人~
而最開頭這段難得的影片,紀錄了神戶出身的小曾根真,跟他的父親,也是爵士鋼琴家小曾根實的音樂對話,而1983年小曾根真在Berklee的公開音樂會,超級唱片製作人,本身也是爵士小號手出身的Quincy Jones也特別出席聆聽。後來Gary Burton也帶著他一起表演錄音,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說他變成了另一位前輩Chick Corea的“代班”呢!
在獲得CBS的唱片合約後,他回到日本發展,CBS的日本分公司剛開始幫他出的,反而是Fusion類的作品(附帶一提,後來CBS美國總公司就被日本SONY買下來了),根據Diederik Wissels的說法,Makoto後來遇見他時,跟他說其實那是唱片公司的意思,因為80年代中期Fusion音樂當道。不過如果您也跟我們一樣,持續注意他的作品與生涯發展,就會發現他早已不是那位“手很快很像Oscar Peterson”的小子,甚至他的古典訓練,反而跟大多數鋼琴家相反,他是先會爵士樂,才繼續自我學習,持續鍛鍊古典樂能力的,證明了這世上真的沒有什麼保證成功的道路,以及一模一樣的進步模式。
而小曾根真(Makoto Ozone)的故事,到底給我們上了什麼樣的課呢?
第一課:千萬不要想說因為台灣學不到,出國學就會有學校或環境,讓你慢慢地“從零開始學”!來自全世界的高手那麼多,年紀輕輕就展露天份的更多,想學好爵士樂或當代音樂的人,出國是學習專業,不要期待一個像幼稚園一樣的環境或學習方式。
第二課:尤其像在美國波士頓的Berklee之類的學校,你會認識很多來自全美與全世界的厲害樂手(當然也有更多不厲害的),對,看起來都是“人脈”,台灣很喜歡講人脈與關係,但是在論能力的環境,朋友是朋友,同學是同學,家人是家人,跟你“有沒有一樣好”沒有加值的關係。
第三課:自己母國的爵士樂環境,才是重點!能不能足以銜接,才是重心!相信看過之前我多篇系列文章的朋友,不需我再贅述這當中的諸多落差。
之前或許是我自己“留歐”的背景,對於出國學習這件事,我的發言或作為常會被視為“歐系”,然而這一點兒也不正確,在「爵士DNA」一書中,我也早已分析了去哪裡學習爵士樂的異同,而大部份所謂的學校教育,本質上是差不多的,還是要看學生自己的本事。尤其十年來我教過帶過的爵士樂學生,其實到全世界各地去進一步學習的已經很多,比利時荷蘭英國美國日本以色列捷克.....我所堅持的態度還是不變的,也就是上面那三課。
加上近年來跟日本、以色列與美國等諸多爵士樂教育者及學術單位的持續合作,也更證實了這樣態度的必然性與事實的正確性,譬如光是前文提到的Berklee,我們合作的甲陽音樂學院與耶路撒冷音樂院也都是結盟校,在許多國外與台灣的交流活動中,也見到好幾位Berklee現任與曾任的老師們,希望藉由介紹小曾根真的事蹟,也能幫國內的年輕學子們找到正確的方向,或應說是保持正確的態度。
而這也算是有關古典樂與爵士樂學習解惑之一篇,以及看看別人想想自己(日本、以色列等)之系列探討~
補充一下:這就是凱雅的老師Diederik Wissels當年剛回歐洲時的影片了!(是1984年,跟前一段影片差1年),嗯,他回去就跟...Chet Baker巡迴歐洲演出了,所以,我剛講的那三課放到比利時,也是合用的...
雖然Diederik沒有被拍到,片中也沒有輪到solo,但是我還是必須要說Youtube這玩意實在太可怕,這樣也有人把錄影帶(VHS)轉檔放上網...而當年我們在布魯塞爾學習時,網路才剛起步,都還56K撥接的,更不要說Youtube根本還沒創立呢!
但是我們卻永遠都忘不了這首曲子—Sam Rivers的《Beatrice》,因為這首應該是比利時爵士樂的“Standard“吧?不是因為作曲家是比利時人哦!Sam Rivers是美國黑人爵士薩克斯風手,而是因為我們的老師在當學生時就得學會它,到了我們當學生時,我們自然也要學囉!
爵士樂,真的很像蒲公英的種子呀,風一吹就散了,卻漂泊到全世界,哪地方降落就又長出花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Sam Rivers的這首曲子,反而不是他自己吹紅的,而是像Chet Baker跟Joe Henderson等人太愛拿來當演出曲目,而這兩位當年進出歐洲太多次了,就這樣傳開來,而且後來Joe Henderson還錄了音。
剛我另一位老師John Ruocco說Sam Rivers跟他說,他因為這首曲子,收入甚豐,呵呵
(註:本文歷久彌新,為十三年歷史經典舊版重新潤飾更新,將從舊棧陸續搬家,也即將集結出版實體書籍!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