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007,聽007—了解電影音樂的區別、風格變化及時代演進

文/謝啟彬


007 James Bond電影系列五十週年了!而最近上映的「空降危機」(Skyfall),除了票房亮眼引起許多話題外,2012年的倫敦奧運開幕式,導演團隊還特別請男主角及英國女皇本人,特別演出一段從天而降的驚喜橋段,以假亂真,讓許多人包括我由衷地給英國人敬佩的掌聲,充分展現了什麼叫做「文化創意產業」與「話題行銷」的真諦呀!



整個規格就是電影等級的啊!而且充分運用借位與剪輯,讓現場觀眾與螢光幕前的觀眾信以為真,007的角色任務本來就很有說服力,電影中也直接置入了許多倫敦的名勝風景呢!英國就是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或「文創」)這個名詞的濫觴啊!這部影片再次證明了真的要先有文化,才有創意的過程。

不過你知道,007 James Bond最知名的主題曲,其實原來是作曲家Monty Norman,寫給百老匯歌舞劇卻未被採用的曲子嗎?而且原來是設定成一首“印度風”歌曲的?

什麼???



John Barry原來是配樂家(影片中指揮者),但主題是另一位作曲家Monty Norman所創作的



原來印度風曲子中的西塔琴(Sitar)前奏,到電影配樂中,被改成了加了Chorus效果器的電吉他!這在地球上沒聽過的人還真不多!



請看CNN的報導,訪問了Monty Norman與John Barry兩人(點選連結)


而這段是BBC的報導:



這段紀錄片則是提到比較多不同集數主題曲的寫作與製作與演唱:


以下有一段長達45分鐘的007音樂特輯,來自法國電視台的專題報導,非常詳盡,細數歷代James Bond音樂的演進,這裡的所謂電影音樂,也請各位了解,分為「配樂」(Scores)與「電影中使用到的歌曲」(Songs Used in the Movie including the opening and ending),後者常被收錄成台灣稱之為「電影原聲帶」(Soundtracks)的專輯中。



而007的主題是一定會一直出現的,這就是「Theme」,影史上許多經典電影人物都會被配上主題動機,譬如黑武士、印第安納瓊斯、超人......等,這其實是非常古典歌劇的做法,也代表了好萊塢電影作曲家從一開始都來自古典音樂圈的傳統。而近年來電影電視主題曲、片頭曲、片尾曲的大量運用,搭配商業行銷手法一起宣傳,譬如一位歌手或一首曲子搭電影便車而水漲船高的做法,在我的個人見解中,007 James Bond電影就算不是最早,卻一定是最佳的示範!

翻開50年來唱片頭曲的眾歌手名單,從Paul McCartney到Louis Armstrong到Shirly Bassey到Tina Turner到Alicia Keys到Adele......每一首都是佳作,而且都完全反映出當時流行的音樂風格!有些歌手當時已經是超大牌,所以“眾望所歸”唱片頭曲,有些則是唱完之後“鯉躍龍門”,晉升為更高層級的A咖之類的,都是非常經典的商業操作手段,不過當然以今天的角度來看,很多團還是不見了,很多歌手也過世了,這就是流行音樂所反應的時代性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James Bond電影系列剛開始時的片頭曲,還不太有能直接聯想的感覺,但近幾年來(至少從我大學時期到現在),主題曲的氣勢都非常雷霆萬鈞,而且在主題旋律與編曲上,馬上就要聽者強烈地聯想到「Bond, James Bond!」,那種懸疑、諜報、性感、神祕卻又刺激的感覺,可以說完全都來自於原作Monty Norman的主題創作,可是誰又知道,這根本原來是寫成印度風的呢?呵呵!喔對了,印度原來也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在英國文化中(譬如甚至連福爾摩斯小說系列),都有很多印度相關的連結與影響,如果你跟我一樣還是007迷,甚至還能說出哪些電影中,James Bond到印度出過任務哦?

另外一個眾人爭相致敬模仿的,是Shirley Bassey的《金槍人》片頭曲!聽旋律與編曲加上一直反覆出現的原始主題動機,我想毋需贅言了!在影史上也留下無人能及的印象,這也是為何後來Shirley Bassey又再度受邀演唱「金剛鑽」的主題曲《Diamonds Are Forever》,以及「太空城」的主題曲《Moonraker》的緣故,她也成為唯一三度蟬聯演唱007電影主題曲的紀錄保持人!



另外一首在我心目中占有前五名地位的片頭曲,是美國歌手Tina Turner為「黃金眼」所唱的《Golden Eye》!聽聽看,這當時還有MV呢!音樂所創造出來的感覺,是否就是我在前段敘述的那樣呢?現在回顧想一想,也難怪當時電影公司的動作要那麼大,因為那是007電影在告別80年代之後,等了好久,終於換成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演出的首次出擊,可以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呀!



在70至80年代,演過James Bond最久的演員是羅傑摩爾(Roger Moore),但也因為他演最久,所以到了這時期的後頭,羅傑摩爾真的太老了,老到不適合再演動作戲,所以電影裡頭要不是合成鏡頭,要不就是蠻荒誕甚至搞笑的橋段,甚至他也是順口溜、雙關語、歇後語、笑話等講最多的007!聽聽當時的片頭曲,「浪漫」與「綺情」很明顯的是製片公司著重的要素:




不過喜歡哪一代的007這個問題,真的是見仁見智,每個人的喜好與切入點都不同,所以也沒什麼好吵的。倒是最前頭奧運開幕讓所有人都會高聲歡呼的「降落傘打開後是英國國旗」經典橋段,是對羅傑摩爾時代作品的致敬(跳傘當然另有替身),聽聽裡頭的追逐戲配樂,有沒有很70年代的Funk樂風格呢?而這個經典場景中音樂的出現與“噤聲”,已經不曉得被多少後世的電影拿來用在關鍵性的製造緊張橋段啦!



80年代後期,接替羅傑摩爾的演員是提摩西達頓(Timothy Dalton),其實我必須私心地說,他是我個人認為最用力揣摩007原著小說的演員,也是最想回歸第一代007史恩康納萊(Sean Connery)那種粗獷本質角色性格的演員,可惜當時的動作片都很愛搞大場面,這系列感覺反倒有點包袱,所以像「終極警探」這種比較“人性化英雄”的系列好像還比較好發揮些,現在回頭看提摩西達頓演的兩部「黎明生機」、「殺人執照」,真的會有點尷尬的感覺,往左也不是往右也不是,但是動作場面跟噱頭還是有的,而我也覺得他的角色塑造心意,其實算是生不逢時,因為最新的這位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就是跟提摩西達頓的演法一樣,想要少一點風流倜儻,多一點人性面的味道啦!

聽聽那時的片頭曲吧!其實我總是覺得在換人演的時候,就是製片公司想要放手一搏的時候,所以音樂都會非常震撼呢!至少這首當時我超愛的,寫得真好:



順便連提摩西達頓第二部的片頭曲一起聽一聽的話,你就會發現80年代後期的流行音樂,“電子味”都很重,原因在於:雖然電子合成器的發明更早就有了,但是因為1982年「MIDI」技術的發明,讓各種電子合成樂器之間可以互相對話、溝通、修改,甚至紀錄,所以在商業音樂中,電子合成樂器就這樣一直被大量運用,甚至到了有種氾濫的境界。不過如果你跟我一樣是民國六字頭的,大概我們中學大學時代的主流歌手流行偶像,他(她)們的音樂都這種“Sound”就是:



有關電子合成音樂與電腦、MIDI、AI人工智慧等,我想跟我差不多年紀的,一定對「神通情人夢」(Electric Dreams)無法忘懷呀!(主修大提琴的同學可能會常在家裡幻想...喂!妳們現在可以用iPhone的App或ChatGPT了 XD)電子音樂的發展,以及在流行音樂中的應用歷史,還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改天再談囉!



回題!再介紹幾首皮爾斯布洛斯南接演後,繼「黃金眼」的成功再度推出的電影與主題曲,各位不覺得,007電影的調性,就用音樂強烈地“定調”出來了嗎?



我也很喜歡Garbage唱的《The World Is Not Enough》哦!也是非常“標準”的氛圍(抄襲文青的用詞 XD)

看看!這是「空降危機」前一部,「量子危機」的開頭曲喲!如果你說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導的「蝙蝠俠」系列,重點是在劇情連貫與人物性格塑造上,配樂也以交響化為主,那麼我會認為,「James Bond」系列是一整個就要做出那種強烈的氣味,從片頭、片頭曲、搭配宣傳的MV......被邀請或是爭取到可以製作編唱的眾家歌手,都一副卯起來做到極限的態度,這是我在其他系列電影比較少看到的現象哦!



這才是最高標準的行銷(Marketing)啊!而音樂製作上也大概可以歸納出來了:

1. 小調調性與較不諧和的音程 - 強調神祕或宿命或內心...
2. 很多半音的旋律與反覆段落 - 強調懸疑與異國風情...
3. 強烈的節奏律動與頑固低音 - 衝突感與加重濃度...
4. 高度張力的編曲與感官唱腔 - 一樣是衝突感,也配合劇情起伏...



...為何沒人找我去寫那種很像音樂廳節目單裡頭古典樂樂曲解說的文章呢?或是用上面的條例來寫文青味兒的“樂評”呢?哈哈!

總之,007電影很好看,想看動作的有動作、想看場面的有場面、想看明星的有明星、想看劇情的有劇情、想找話題的有話題、看道具看特色看美女......都行!所以,對我這樣背景與角色的音樂人而言,我就帶大家聽聽音樂、感受時代、了解手法、增廣見聞囉!^^

如果你也有買歷代不同的007電影套裝禮盒或是DVD版本,裡頭也會有更多幕後花絮談到電影音樂的可以觀賞,不妨拿這篇當起點,進到James Bond的世界去探險一番吧!



延伸閱讀:

更多電影世界相關文章

更多流行音樂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