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他們聽起來“就是”在打爵士樂的?—打破成見、突破框架,才有希望

文/謝啟彬



我們從事爵士樂的國際交流很多年了,這幾年啟彬與凱雅也會帶TISJA學員出國交流。每次聽到諸如日本年輕鼓手的聲音,雖不能說是驚訝,但都是一種持續性的感嘆:為何他們聽起來,“就是”在打爵士樂的?我們的共同看法大致如下:

1. 因為在台灣,打爵士樂,不是鼓手們主要的工作,或是興趣 -

如果你是樂器行老師,教人會拿鼓棒、控制手腳等基本程度的教學較多;如果你是玩Band的,自然搖滾類的(包括金屬、龐克、後搖、創作團與ACG等)類型居多;而如果你是職業鼓手,就還是以國語或台語流行歌中常見的曲風為主

2. 缺乏比較多人一起專注或甚至一起長時間玩爵士樂的環境 -

周遭的樂手朋友都是如第一點那樣的,而Jazz要不是停留在Jam的層級,不然就是不知道如何把Jazz Band玩好,玩出真正的聲音。當然,這跟基本功與技術也有很大的關係,練習不夠或經驗不足,又加上搭配的其他樂器樂手可能也是同樣缺乏琢磨的狀況,自然聽起來會“鳥鳥“的。當然觀眾端的認知也是個問題,但先不討論


3. 不夠瞭解爵士樂的風格、常用語彙或應具備知識,以致於容易缺乏自信 -

很多時候我們會看到鼓手們打pop打rock打funk都可以很大聲很勇敢,但是打jazz就變得很畏縮,遇到有些我們可以問的場合時,他們的回答通常是因為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然後好像都被“嚇”說爵士樂很難很進階很高級,或是要幾歲以後玩“才有味道”云云

4. 缺乏比較能來當作是學習目標或是傳授正確觀念的前輩或老師 -

誠如前幾點所言,又加上鼓手們在台灣的概念是比較傾向於“全能型”—最好什麼都能打,不管是當Studio Drummer或Live Durmmer好像比較是許多年輕鼓手的嚮往,因為他們的前輩或老師幾乎都是這樣,而如此謀生也比較容易。然而這樣卻也造成一些觀念上的停滯,年輕鼓手看到誰都是老師的狀況下,可能也無法體認或“不敢體認”前輩或老師,在爵士樂風格鼓藝上頭的“缺角”

而這也是本地長久以來的現象與常態,所以在推動上,勢必也格外費力~

再回頭看一次這段影片,想想我上面說的四點,如果你是鼓手,希望你也能得到什麼! ^^

~一個帶過很多年輕鼓手脫胎成真正爵士樂鼓手的爵士樂老師(但是很少人相信,因為我是拉小提琴的,而台灣是以樂器為界定標準的 呵呵)



2011年十月,TISJA傑出學員在啟彬與凱雅老師帶領之下,前往造訪位於東京的洗足學園音樂大學,第一段影片是參訪行程中特別安排的Jam Session,由該校師生迎接來自台灣的爵士學子,非常精彩!此外也正好遇上他們的學生音樂會,呈現在第二段影片中,所有的學生都是大學生年紀,而編曲都是他們自己編的,演奏能力也都十分傑出!


往前推幾個月,七月時我們邀請洗足學園音樂大學師生爵士六重奏來台,在花博舞蝶館的精湛演出,博得了滿堂彩哦!現場也真的是擠爆啦!



這是2012年的實況:



影片中第一首曲子《Move》,就是所謂的Cool jazz,其實一點也不抒情緩慢文縐縐的鐵證!原曲收錄於Miles Davis 1949年的「Birth of the Cool」專輯裡頭,講堂中有介紹過

看!日本大學生,300的速度沒在怕,沒有好技巧、沒有好概念、沒有好團員、沒有好leader,是做不了好的爵士樂的!

而人家,大學音樂系裡頭早就開始幾十年了!而兩位爵士教授原朋直與蟻正行義,也是我非常敬佩的對象,自己素養高、專業的履歷一個也沒少,現場的演奏完全是真功夫,又會帶又會教、又會鼓勵學生,接連四五次分別於台北與東京見識他們如何帶領學生,學生也都很挺他們,啊~真是羨慕啊!


Donna Lee

台灣學生A:聽說這首很難、很多音耶
台灣學生B:要不要挑比較簡單的歌啊?
台灣學生C:就吹很快不就好了?
台灣學生D:(一直倒抽一口氣...再倒抽一口氣...)

日本老師:(彩排)這首!跟上我的速度!
日本學生:批哩趴拉批哩趴拉(不囉唆直接上手)


日本年輕一輩的「爵士樂」鼓手,真的都很優秀啊!2012年洗足的代表鈴木悠平,才大學三年級,20歲左右...

但我們自己同道中人,除了羨慕以外,總不能轉身又回去走老路,不是嗎?

也為何日本人的動畫,做得出像「BECK」的,也做得出像「坂道上的阿波羅」這樣的,因為對於音樂風格的接受度與發展,不會有高低或熱門冷門之分,這才叫真正的「多元」,不是刻意搞怪才叫多元呢!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日本爵士樂與音樂教育的第一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