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信不信任」與「耐心」、「專心」都很重要 - 不管是學習或是為了健康

文/謝啟彬


我以前會固定去看一位醫生
他是治療呼吸睡眠中止症的權威
非常細心,也非常有耐心
後來我就是請他動手術的

但是他的門診總是大排長龍
大家都找他看診,不管是嚴重的病症或感冒小病
加上又是在大醫院體制,每天都有看不完的病人
不像是自費的診所,可以當院長之類的,只是比方

也因此,我們在診療室裡頭等候時
常會看到他必須回答許多病人的疑難雜症或是“白目”問題
有很多問題根本是匪夷所思的
譬如我給誰看不好,或是我看雜誌報紙聽廣播說不是怎樣怎樣
或聽哪個親戚朋友說偏方說應該怎樣才會好

終於有一次,好脾氣的醫生,在面對一個“一直問”的病人時
稍微加重了語氣,說
「每個病人的時間都有限,我不是在醫學院上課,不能跟妳討論」
「妳一直拿別人講的來問我,有需要我幫妳看看,並治療好嗎?」
「我講的妳又不聽,妳如果要印證誰講得對,我就不能幫妳看病」

生活中、學習上,你是不是也遭遇到很多這樣的人呢?
「很愛問」、「不相信」、「分不清楚」、「貪小便宜」
一個醫生看不好,想換個醫生,但是這其實有兩個雙向的可能性

a. 第一位醫生的叮嚀,病人沒有照著做

b. 第一位醫生的確比較沒有經驗,只能找更有經驗的醫生來處理

但是“病人”要對醫生有信心,也不能只想求“特效藥”(一吃就好)
如果你想看兩位醫生,沒關係,然而最好的方式是「轉診」處理
而不是讓問題或“病情”在兩個醫生或醫院之間丟來丟去
結果最後發現關鍵在於
“病人”的「多多益善」或「有拜有保庇」的心態


我覺得我也沒有真的多「熱情」或「瘋狂」
甚至可能對很多學生而言,我這老師還蠻「絕情」與「直接」的
我也沒有想要「革命」或是「改造」什麼
但是就是那種「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對」的能量
被人覺得我對爵士樂有無可救藥、戲劇化般的「熱情」吧?

我一直很「冷靜」與「理性」
就跟我的幾位亦師亦友的西方音樂家前輩們跟我分享過的
其實老師的責任跟醫生很像
醫生不能救每個人,幾乎不能被情緒左右,必須要冷靜理性
很多時候他們甚至要放棄急救或是宣布病人的絕症或死亡
老師也是,你教了很多東西,做了很多事,當了很多典範
但是學生的成就,人生,甚至失敗,是你無法負責的,你只能做前一行的三件事
唯一我們比醫生幸運的,是我們不用看生看死吧?

很多事情我們不知道,是因為沒有人用不同的方法讓我們明白一旦問題的關鍵被找出來,苦思不解的困境才會有解藥

但是有很多時候醫療處置會痛,有時候告知病情病人無法接受~

常出現陽奉陰違行為的人,其實大部分都是對自己比較沒有信心的個性,因為“怕被罵”,所以會逃避,甚至會反過來怪罪被陽奉陰違的人,說是他們的不對

久而久之,也就會轉變成渴望博取同情的心理,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自己受委屈,都是別人不對社會不對世界不對,個性也就偏差掉了

所以說,關鍵還是培養孩子或年輕人的自信心與勇氣,如果是為人父母或是個教育工作者的話。一般常見的口頭上的同情或“理解‘,其實乍看有關懷有愛心,但是卻是沒有效的,並沒有解決問題

因為同情心就像是嗎啡,只能迅速止痛但卻無法治療,甚至“傷患”長期使用還會上癮

那這樣是否會出現更多自我感覺良好的人?答案是肯定的,一定會,然而這並不全是負面的,一定會產生正向的跟負面的;但是如果因為擔心負面而放棄有正面自我感覺良好的一群,那世界上就少了更多願意積極樂觀前進的人了,不是嗎?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教育

更多自己說說

更多心得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