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古典音樂家的「跨界」建議 - 學得久並不表示學得多

文/謝啟彬


如果連小澤征爾都折服於爵士樂的魅力,那你呢?

2003年,知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率領歷史悠久的柏林愛樂,與美國爵士鋼琴家馬可仕羅伯特三重奏進(Marcus Roberts)行了一場戶外的音樂會,穿插在輝煌璀璨的交響樂章之間,三位爵士鋼琴家們大玩即時互動,三人默契十足旁若無人,滔滔不絕的爵士即興更贏得了現場上萬名觀眾的大力喝采。原本一派輕鬆的小澤征爾,開始感受到爵士樂的魅力,試圖站到鋼琴旁想要了解「到底為什麼這麼神奇?」的神情既是驚訝,也是歡喜,因為柏林愛樂又跨出新的里程碑,與更多民眾站在一起!



影片出處(台灣有原版DVD可買,請點選上方圖片)

而這就是我國的古典音樂家必須要看看的,音樂風格時至今日已經非常多元,不能老是用幾百年前的觀念來判斷對不對,或是該不該學?



裡頭有Bluegrass的風格模仿(美國鄉村音樂之一種)、有Klezmer的(猶太音樂之一種),最後5:55開始的哏,是爵士樂手玩了好幾十年的哏—是的,來自巴西的Bossa Nova,還有那首曲子《One Note Samba》!

但是各位有注意到Bobby McFerrin後來的人聲即興嗎?有注意到這組絃樂四重奏在Brazilian Groove上的正確對味嗎?這就是音樂系、音樂班裡頭沒有教你們的東西,就算你學古典音樂學了二十年,沒有經過引導或切入,頂多只能做到拐拐外行人,瞬間的喜劇效果有,但內容將會是很膚淺的,然後就大家笑一笑就過了,下次繼續膚淺。

我覺得這段影片是很好的示範,所謂的外行觀眾,看得很過癮甚至覺得很好玩,很棒,而較為內行的觀眾,卻也可以品味到一種質感與幽默感。如果大家對於電影可以有這樣的態度,為何對音樂就不行?對爵士樂更不行呢?別再拘泥於“跨界”的捉襟見肘,或是對“通俗”兩字的尷尬,真的,21世紀了呢!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看完上頭的影片,你知道在中華民國音樂教育的制度中,很抱歉只有教前四種嗎?

後面十二種呢,各大學裡頭與爵士原力的同學們,請把握我們的上課時光,嘿嘿!


看到沒?重點真的不是在於那幾把電提琴啦!(也不要再問型號與價錢了,雖然我的確知道...XD)

重點在腦袋裡裝的東西,跟不同語言與常識的運用啦!



最後一個例子,是黑人音樂在日本的被吸收內化,以及對於跨界的尊重與專業

日本人做啥萬人千人的音樂活動,是這種規格的,而前提也是古典樂的指揮,以及高中的管絃樂團與合唱團,可以接受這樣的企劃,用力下去練,才可能成功,而不是純粹破金氏世界紀錄比量多的而已。而這位歌手,是日本目前很紅的平原綾香,她也是出身於音樂世家與學院科班,從高中開始即就讀於與爵士原力結盟的東京洗足學園,再進入大學部就讀爵士音樂系,畢業後在競爭激烈的日本流行樂壇展露頭角,如果各位對於爵士、流行、古典、科班、學院…等字眼充滿着許多疑惑,平原綾香通常是我們會建議聆聽的一個正面範例!



而這段貝多芬的《歡樂頌》改編,原版出自於電影「修女也瘋狂2」(Sister Act 2),另外平原綾香常合作的鼓手,也是知名融合樂團T-Square的前任鼓手—則竹裕之哦!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古典音樂轉換跑道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