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啟彬
文章連結:若餐廳不收服務費 你願意給小費嗎?
台灣跟日本一樣,服務費內含,所以沒有給小費的習慣。所以服務業在亞洲,真的是全世界人都說好(或許有點太好太方便,不過那是另一個話題)。
在南非,比較不習慣的是在餐廳吃飯要另外算小費,當地朋友建議是10%,譬如,假設消費是480蘭特,那就要加上48蘭特,變成528元,而你如果要刷卡,帳單上還可以寫上去你要給多少,所以常常大家就會看顧客在結帳時用加法算數學,加總起來就是你要刷卡,或是付現的金額。
一般是請人泊車才會給小費,跟旅館小弟一樣(泊車與拿行李),但是在南非是有很多在路邊或停車場“主動”幫你看著車的人,通常他們也是其它非洲國家來的人。他們會主動要小費當作維生之用,但是這就有點弔詭,有時候變成是變相保護費的意思 - 他幫你看著車子,別人就不會來偷或砸你的車內物品。
2015年九月幫忙安排TISJA的交流學子,跟UCT的音樂系學生駕車外出時,就遇到在巷弄間停車,有人先上前要錢,她們沒給,結果回來後,後車窗(通常是三角形的那塊)被敲破的狀況,而且是整條街的車都遭殃了!
你到警察局報案嗎?請民意代表關切嗎?爆料給新聞媒體嗎?臉書發文附圖發洩嗎?沒用的,大家都是自求多福明哲保身為要,畢竟這種宵小難抓難防。
至於另外一個也會要小費,甚至是主動要小費的國家,是以色列,我們曾帶學生團體在某個市區的餐館用餐,結帳後走出來到路口紅綠燈,服務生從餐館追出來,很客氣但是也很堅定地說,她們賺的就是服務費,我們幾個人給的小費不夠,這樣他們等於白做工了!
我團裡頭的台灣學生就有人會不爽碎念,但基於老師的職責,我還是得告訴他們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解釋不同的計薪方式,不是世界上每個地方都跟台灣或東北亞國家一樣「方便」的。
所以回過來說,帶台灣學生「出國見世面」其實是蠻累的一件事,因為要多提前想到很多,也要提醒很多,甚至要事先安排協調很多,而當下處理事情的時候又得「一心多用」,自己已經很累了結果還要演出又要教學還得社交,遠一點的地方也要加上時差疲憊,又得提醒台灣學生不要失禮或出包,結果所謂的「帶隊老師」,卻常很少主動感覺到來自台灣學生的謝意,卻要做著我那些職業導遊朋友們理應被付費的“服務”呢!
更何況一直以來,海外交流其實都是對方邀請我們(啟彬與凱雅),我們想要幫助台灣年輕人也“或許能”扶植人才,因而很“雞婆”地去請對方跟台灣相熟的老師或音樂家們,一起幫忙費盡心機去安排與籌劃,額外地去「創造機會」,甚至想辦法去湊到天時地利人和,或爭取更多資源而成,絕不是那種出國打打卡拍拍照讓好友按讚的背包客自助行呢!或許就如同我的朋友Rosario所說,臉書是看不出一件事情的輕重的,一樣意思吧?
寫這些是對事不對人,畢竟這樣的模式已經行之有年許久了,有很多學術機構與活動會場,可不是你想進去就可以大搖大擺走進去「被當貴賓」好幾天的,許多典故介紹與導覽引見行程也都得跟著我們才有機會,至於買化妝品紀念品或是堅持到熱門景點一遊一吃等,都不應模糊掉整個活動原本的美意。
如果我們是站在「教育」與「提攜」的角度去堅持做這件事,那麼我希望這段「教育」得有始有終才行,不然真的是吃力不討好,連外國老師也會抱不平,他們始終覺得我們對台灣學生太好,變成他們來到台灣時,「服務業」給他們的感受似的。
延伸閱讀:
更多啟彬與凱雅的國際交流
文章連結:若餐廳不收服務費 你願意給小費嗎?
台灣跟日本一樣,服務費內含,所以沒有給小費的習慣。所以服務業在亞洲,真的是全世界人都說好(或許有點太好太方便,不過那是另一個話題)。
在南非,比較不習慣的是在餐廳吃飯要另外算小費,當地朋友建議是10%,譬如,假設消費是480蘭特,那就要加上48蘭特,變成528元,而你如果要刷卡,帳單上還可以寫上去你要給多少,所以常常大家就會看顧客在結帳時用加法算數學,加總起來就是你要刷卡,或是付現的金額。
一般是請人泊車才會給小費,跟旅館小弟一樣(泊車與拿行李),但是在南非是有很多在路邊或停車場“主動”幫你看著車的人,通常他們也是其它非洲國家來的人。他們會主動要小費當作維生之用,但是這就有點弔詭,有時候變成是變相保護費的意思 - 他幫你看著車子,別人就不會來偷或砸你的車內物品。
2015年九月幫忙安排TISJA的交流學子,跟UCT的音樂系學生駕車外出時,就遇到在巷弄間停車,有人先上前要錢,她們沒給,結果回來後,後車窗(通常是三角形的那塊)被敲破的狀況,而且是整條街的車都遭殃了!
你到警察局報案嗎?請民意代表關切嗎?爆料給新聞媒體嗎?臉書發文附圖發洩嗎?沒用的,大家都是自求多福明哲保身為要,畢竟這種宵小難抓難防。
至於另外一個也會要小費,甚至是主動要小費的國家,是以色列,我們曾帶學生團體在某個市區的餐館用餐,結帳後走出來到路口紅綠燈,服務生從餐館追出來,很客氣但是也很堅定地說,她們賺的就是服務費,我們幾個人給的小費不夠,這樣他們等於白做工了!
我團裡頭的台灣學生就有人會不爽碎念,但基於老師的職責,我還是得告訴他們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以及解釋不同的計薪方式,不是世界上每個地方都跟台灣或東北亞國家一樣「方便」的。
所以回過來說,帶台灣學生「出國見世面」其實是蠻累的一件事,因為要多提前想到很多,也要提醒很多,甚至要事先安排協調很多,而當下處理事情的時候又得「一心多用」,自己已經很累了結果還要演出又要教學還得社交,遠一點的地方也要加上時差疲憊,又得提醒台灣學生不要失禮或出包,結果所謂的「帶隊老師」,卻常很少主動感覺到來自台灣學生的謝意,卻要做著我那些職業導遊朋友們理應被付費的“服務”呢!
更何況一直以來,海外交流其實都是對方邀請我們(啟彬與凱雅),我們想要幫助台灣年輕人也“或許能”扶植人才,因而很“雞婆”地去請對方跟台灣相熟的老師或音樂家們,一起幫忙費盡心機去安排與籌劃,額外地去「創造機會」,甚至想辦法去湊到天時地利人和,或爭取更多資源而成,絕不是那種出國打打卡拍拍照讓好友按讚的背包客自助行呢!或許就如同我的朋友Rosario所說,臉書是看不出一件事情的輕重的,一樣意思吧?
寫這些是對事不對人,畢竟這樣的模式已經行之有年許久了,有很多學術機構與活動會場,可不是你想進去就可以大搖大擺走進去「被當貴賓」好幾天的,許多典故介紹與導覽引見行程也都得跟著我們才有機會,至於買化妝品紀念品或是堅持到熱門景點一遊一吃等,都不應模糊掉整個活動原本的美意。
如果我們是站在「教育」與「提攜」的角度去堅持做這件事,那麼我希望這段「教育」得有始有終才行,不然真的是吃力不討好,連外國老師也會抱不平,他們始終覺得我們對台灣學生太好,變成他們來到台灣時,「服務業」給他們的感受似的。
延伸閱讀:
更多啟彬與凱雅的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