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鶼鰈情深的古典音樂騙局 - Joyce Hatto與她先生的鋼琴錄音專輯

文 / 謝啟彬



一位荷蘭鋼琴家朋友的分享,讓我下午查詢瀏覽了一下有關Joyce Hatto跟她先生的故事 - 標題很聳動,堪稱古典音樂圈中最大的醜聞之一。

簡單說就是Joyce Hatto原本是位古典鋼琴家,她先生是她的錄音師兼經紀人,在事業初期他為她安排演出與錄音,但後來Joyce得到癌症,幾乎待在家中休養,但也就在這時候,慢慢出現她“復出”錄音的鋼琴演奏專輯。

這些專輯紛紛受到專業樂評人的推薦,而這些樂評人並沒有被收買,但是卻都折服於專輯錄音中,Joyce Hatto演奏技巧與音樂詮釋上的「完美」與「毫無瑕疵」,也因此Joyce的先生靠著發行這些專輯錄音,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有賺了一些錢,但是不多,但Joyce Hatto本人,卻從來未曾再公開登台演奏。

然而因為Joyce Hatto所“挑戰”的曲目涵蓋太廣,甚至包含了許多古典樂界的鋼琴作品中的「聖杯」作品,有一些錄音如果是鋼琴獨奏作品也就算了,但有些則是鋼琴協奏曲,需要跟交響樂團合作錄音,他們合作的樂團,甚至是指揮,很多人卻都沒聽過,但演奏技巧與成熟度同樣高超,甚至William堅稱有些是在他們家附近的教堂錄音的,但是其實他們家附近的教堂,根本容不下大編制的交響樂團,更遑論錄音了!

站在古典樂的角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許有些交響樂團成員接了Case組成槍手樂團,找到一些新秀指揮 - 或被遺漏的珍珠- 也不是難事,所以大家只是懷疑,因為實在找不到這些“幽靈樂團”與“幽靈指揮”是何方神聖?但卻又不敢明白質疑。

而這時候Joyce的先生兼經紀人William Couper就會跳出來說:因為她生病得很嚴重,所以錄音的檔期都是秘密進行的,甚至透過生花妙筆,感人的故事一個個被揭露出來,譬如Joyce是坐在輪椅上辛苦地錄下這些驚動世人的音樂的云云。

一直到Joyce過世了,她的一些專輯都在市面上仍找得到,先生William也退休,成為了住在鄉間的鰥夫,膝下沒有子女,只有Joyce的鋼琴陪伴著他...


Joyce Hatto過世幾個月後,當時是2007年,科技的運用已經日新月異,有位紐約的古典樂迷有天帶著從他珍藏專輯中輸入到Apple iTunes的音樂,裝在iPod中帶著通勤時播放。當播放到Joyce Hatto的某張專輯音樂時,他不自覺低頭一看,赫然發現iPod中顯示的,是另一位匈牙利鋼琴家的名字!

也就是說,蘋果電腦的數位音樂科技,將這張專輯辨識為另一張專輯了!而也因此,一個驚人的事實才揭露出來,也就是Joyce Hatto/William Couper夫妻檔聯手“製作”的專輯,可能是偽造的!

這位紐約愛樂者即刻聯絡了英國知名的「留聲機」(Gramophone)雜誌,雜誌編輯部開始著手邀集業界專家 - 包含錄音師、工程師、唱片公司人員、歷史學家、樂評人等等進行專案調查,才發現許多Joyce Hatto的專輯錄音,都是她先生William Couper,在一間私人錄音室“變”出來的!

經過詳細的調查與比對,甚至包含了電腦的聲紋比照與各種科學方法,包含詳細追蹤各家唱片公司與鋼琴家錄音的前後時間,工程媲美CSI犯罪現場,將近一百名知名鋼琴家的錄音作品與經典曲目挑戰,被William Couper的「神之手」剪輯混用在Joyce Hatto原來的錄音片段中,然後重新混音後製發行,也成為當時驚動古典樂壇的“名作”。

影片中甚至訪問了一些鋼琴家,他們很驚訝地說:「這是我彈的沒錯!」有些人則認不出是自己彈的,還說Joyce彈得真好。留聲機雜誌則發現有些片段,被William擷取插入在Joyce Hatto原來演奏的版本中,而William長期的古典音樂素養,甚至可以說是天才般地,將這些古典作曲家的鋼琴音樂,運用科技與錄音技術,做出了可以說集合眾人優點的版本,甚至加上調整速度與呼吸的空間感等等,無怪乎當初那些古典樂評人紛紛表示不敢置信,因為那些大咖的古典鋼琴家會遇上的狀況(人不是完美的),在Joyce Hatto的錄音中卻沒有...

不過William Couper卻從未全面認罪,當記者找上門訪問他時,他堅持是出於對病妻的愛憐,以及對亡妻的思念,的確,他做了道德與法律不允許的事,但這是出自於愛情與寂寞,大家也就不忍再追問下去或追究責任。

在事件爆發後,他也寫信給一些他認識的唱片公司老闆,有些都還是他的舊識與朋友,同樣的,考量到William Couper年事已高,且當初發行Joyce Hatto專輯時,雖得到極高的評價與名聲,但實際上並未獲取暴利,所以紛紛表示不予追究。當然,慢慢地Joyce Hatto的專輯,也在市場上逐漸消失。而且因為她的專輯是出現在CD世代,某種程度來說,偽造混音剪輯經過數位與電腦工具已較為容易,二來數位音樂也逐漸興起稱霸市場,這件事件或稱醜聞也就慢慢沈澱下去了!


英國BBC電視台,也製作了這段將近30分鐘的紀錄片。對我來說,這也是一個反思,就是在數位化的傳媒時代,到底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一個愛妻老人,竟然可以操作電腦與數位器材,也具備高段的古典音樂素養,“愚弄”了整個古典樂壇?

如果我是好萊塢電影製片,這肯定會是一個「神鬼」系列的電影題材,而且真人真事,裡頭還包含了丈夫深愛妻子,所創作出的鬼斧神工,以及大大地嘲弄了古典樂壇,包含樂評人、樂迷與消費者呢!

連在紀錄片中,許多英國知名樂評人也是無奈地苦笑,沒辦法,實在太完美了!這也是古典音樂界,從錄音技術興起之後,所面臨到的問題之一吧?以前的演奏家是現場見真章,現在則可以運用錄音技術來修剪微調,像知名的指揮家卡拉揚,也曾被抨擊過度干預錄音的技術與混音編輯 - 譬如,麥克風的擺設可以凸顯出某個聲部的特色,這傳統上是要靠指揮功力的,或是事後的混音當然也可以做到這樣的結果,甚至如前段所述,加入停頓與空間感,讓聆聽者“如臨現場”,但那個現場可能已經不是真現場。

關於古典音樂的聆賞美學或是傳統習慣,不是我寫這段文章的主要意義,甚至也不是要嘲笑或是凸顯什麼“打臉”之類的,雖然朝這方向寫,會吸引很多看熱鬧的鄉民。只是希望能夠再次強調:真功夫的重要,尤其在數位時代的真偽問題,一個一流的藝術家,可能沒有搭上新時代的浪潮,而被遺忘,而二流的藝術家,卻甚至可以被造神,不管在作品或是行銷上~

人類是健忘的,因為人類本來就不是永恆的生命,但人類追求的藝術,卻可以是永恆的


以上為國內任何一家音樂雜誌都不會邀稿,所以也賺不到稿費的寫作,哈哈



附註一:這篇英文報導,還能看到故事主角的真實面貌,以及“犯罪現場” - 製造出這些“巨作”的錄音工作室

The piano genius who never was: As a documentary on the 'greatest music fraud ever' is released, Joyce Hatto's husband reveals why he fooled the world with fake recordings

附註二:BBC已拍成電視版電影「Loving Miss Hatto」





圖片來源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古典音樂

更多有關電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