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 學習的動機與渴望

文/謝啟彬



很多大學生或許是認真、或許是玩笑,常會用圖表或文句說:這些傢伙包括連史帝夫賈伯斯、比爾蓋茲等科技巨擘或名人,都沒有從大學畢業,或稱輟學,但日後仍然大有成就之類的事實,來藉此反諷唸大學無用、受教育無用。

其實你們都錯了!重點不是在於有沒有大學這件事,而是在於你,有沒有學習的動機與渴望?

我無法去幫你們解決人生的未來、當下的難題,我也不能保證整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或是其他的教師是否勝任;然而至少在我的教師角色中,我必須盡我的本分,不管這是專任、兼任或是沒有名分;而我在表演藝術工作者的角色上,也不斷地以國際標準來鞭策自己。

光是抱怨或是相互指責,都只是民粹,製造更多的假想敵,並不會讓你的路更好走,事實是,人生的道路本來就不會是平坦的,我在意的是有些年輕人,認為只要乖乖聽話或是不用全力以赴,就可以達到他們現在看得到的前人的成績,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等到你到了那個年紀,環境的競爭遠比你想像中的激烈,你們現在所看得到的前人之所以能站在那裡,只是因為以前的競爭還不夠多,或市場能夠選擇的不多而已,而他們到那時候,大概也都不見了!

還是請大家認真看一下賈伯斯的演講,或許你也能得到什麼,至少對我而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是遠比你是哪個學校畢業或是有沒有畢業,要重要上一萬倍的態度!

謝謝大家的閱讀!


跟年輕人“說明”這樣的音樂是有深度的、精采的、有門檻的,似乎已經沒太大必要;但問題出在於當我們想協助年輕人往這方向前進時,世俗的、推托的、只是說說的、各種千奇百怪的理由就都出籠了,大家要的似乎都是“平面”(Flat)的東西,或是“淺顯”(Easy)的東西。



問題是:如果你沒有先尊重這樣的音樂,然後自我要求,那又怎麼讓觀眾尊重你呢?

觀眾的尊重,來自於對你的活動的出席率與支持率,以及對你的作品或演奏的重視,還有就是建構一種“品牌”,爵士樂不是都是外國人比較厲害或比較強,但是也不能自己人自high,然後再來抱怨氣餒,一切又週而復始回到原點)

好吧!那你說,我不喜歡Acoustic Jazz或"Standard Jazz"(講了好久這是錯誤的說法),那聽John Patitucci來玩點Fusion吧!那個技術面、音樂性層面與合奏的緊密度,都還是一樣高啊!兩者根本不存在衝突與矛盾,羨慕這樣卻又一直浪費自己的時間以為自己有在努力,對我而言才是矛盾呢!



有看到譜嘛?有沒有什麼掉不掉Form的問題呢?沒有,人家演出就是背譜,而且不知道演了幾遍了!同時還可以去跟別人合作,也要記譜,也要合奏呢!

還是正向地希望,大家能夠follow上來,我們對學習者從不會有差別待遇或雙重標準,通常都是學習者放棄或是心志不堅而已。就跟爵士原力講堂一樣,搞不清楚的人還以為是放唱片講笑話,或是叫學生上台電爆他們,其實根本都不是,如果真的要跟一些人一樣搞不清楚,那就會一直搞不清楚下去。我們一直在傳達的,就是一種正面的訊息與期望呀!




延伸閱讀:

更多有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