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雲啊!那個霧啊! - 危害健康的霧霾在歷史上也被寫入爵士樂曲中

文 / 謝啟彬

圖片來源

來點爵士樂與西洋史小常識吧!

文章連結:吳祚來專欄:馬克思一家子被倫敦毒霧給毀了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倫敦毒霧”就是今日在中國大陸見到的「霾」 - 工業排煙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文章中提到很多人因此而死。



爵士樂中有兩首很有名的Standard就是在講倫敦的「霾」,一首是喬治蓋希文1937年,為歌舞劇電影所創作的插曲,後來被獨立為《A Foggy Day》(In London Town),再強調一次蓋希文不是爵士音樂家,而是歌舞劇作曲家,而這首曲子是後來被爵士樂手經常演奏而成為Standard的。我印象最深的版本,是Red Garland三重奏的詮釋。




另一首將其霧都情境美化,但是還是因為霾的,是爵士鋼琴家Errol Garner 1954年的原創曲《Misty》,據說是他搭飛機在倫敦降落時,看到大霧瀰漫的情景而產生的靈感。



美是美,但就是危害健康,爵士音樂家關心您~ ^^

後來倫敦的空氣污染 - 所謂的霧霾,也在二十世紀中期的1956年,通過了空汙防治法(Clean Air Act)後而有所改善,但英國兩次工業革命的副作用,卻也深深地影響了英國人超過一世紀,甚至“蝴蝶效應”地刺激了美國作曲家的創作靈感。

可參閱我的第一本書「爵士DNA」中的「爵士樂中的情境描寫」章節,不過上述是書中未收錄的知識。

以下是啟彬與凱雅以二重奏的方式即興演奏《A Foggy Day》:






延伸閱讀:

一位會講中文的爵士音樂家 直接回應您所有對爵士樂的困惑與迷思:爵士DNA(謝啟彬)

蓋希文到底是爵士音樂家還是古典音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