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說明有斜線、有分子分母的和絃用法 - Slash Chords、Inversions、Upper Structures等等皆是,但又有不同概念

文 / 謝啟彬



延續「有斜線、有分子分母的和絃到底該怎麼看? - Slash Chord的不同結果與正確認知」專文的探討,我們再補充說明一下,加上更淺顯的例子,希望大家更懂!

除了第7點是很明顯的「V級 of 幾級」的記載法外(/ = of),其他幾乎都是「什麼和絃 on 什麼和絃」或「什麼和絃 on 什麼音」或「什麼和絃 over 什麼和絃」的概念,有的是方便鋼琴手,有的是方便貝斯手,有的則是久而久之成為了常用的進行模式。同樣,不是只有一種標準答案,但是可以幫助理解、較快找到音與製造效果。


而解決和絃因每個人速記法不同或小錯誤的最好方式,就是確實知道前後關係與來龍去脈,就不會只是單看一個和絃“斷章取義”,以下為示範:


看到一個C/E,如果是出現在C大調的FMaj7-C/E-Dm7-G7-CMaj7中,那它就是C和絃的轉位,在實際情況中鋼琴手或吉他手有可能還是彈原位或Voicing,但是貝斯要在E上面,整體才會有下行效果。


而如果C/E是出現在Bm7-C/E-AMaj7或Am時,它其實就是所謂「Upper Structure」的想法,而嚴格說來,如果是我寫的話我會寫成C/E7 - C是E7的b13、E是E7的1、G是E7的#9 - 但是有經驗的爵士鋼琴手不管寫哪個,他們都知道那是表示E7b13#9的意思。


第二個例子:是G/F,如果是FMaj7-G/F-Em7-Am7(C大調),那嚴格的寫法,應該是G7/F,也就是貝斯會留在F,那這就是G7的轉位,然而在古典音樂裡頭這樣說,在二十世紀以後的音樂中,就表示是低音會留在F,等於是前一個和絃FMaj7的低音不動,下一個和絃只動右手或高音聲部。這從貝多芬到周杰倫都常這樣做,是個常用的和絃進行模式了!


而G/F如果出現在以下這樣的進行中:G/F-Fm7-Bb7-EbMaj7,而調性是Eb大調時,嚴格的寫法應該是G/F7,也就是F7(9 #11 13),G=9,B=#11,D=13,這個F7就是V7/V(五級的五;解決到五級的屬七和絃),而G/F7的分子就是它的Tensions集成,也是一個在爵士樂與流行樂中很常用的聲音。這也是我會強調寫V7/V比寫II7適當的原因,因為會比較好理解來龍去脈,而IIm7就是插入的而已,這樣一看就一目了然


延伸一個也很常見的:F/G,這如果在C大調中段落最後出現,就是代表G7sus4這個聲音,而更詳細的寫法是G9sus4 - F是G7的b7、A是G7的9、C是G7的sus4 - 鍵盤手很常這樣按,甚至左手只有彈根音而已,但這個聲音在R&B_Soul以及前身Gospel等音樂風格中非常常見。同樣的聲音與效果,也有人彈成Dm7/G - D是G7的5、F是G7的b7、A是G7的9、C是G7的sus4,該強調的sus4與9都會出現,不過最常用也最快可以找到的通常就是F/G了!





延伸閱讀:

有斜線、有分子分母的和絃到底該怎麼看? - Slash Chord的不同結果與正確認知

副屬和絃、次要主和絃、裝飾屬和絃...Secondary Dominant Chords一次講明白別再弄錯了! - 沒先定義好理解對其他都是白講而已

[爵士行動小教室] 與其死背什麼音階,不如真的熟記對的聲響與走向 - 運用Upper Structure求得b9b13的另一樂句示範 (影片)

[爵士行動小教室] 漸入佳境!一些Upper Structure的用法 (影片)

[爵士行動小教室] 日韓流行歌曲從東京事變到李珍雅都強烈受到R&B-Soul經典和絃進行影響,聽聽看! (影片)

即便譜上的和絃這樣寫,懂得正確Voicing技法的樂手依然會自動添加與潤飾 - 以《Águas de Março》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