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樂的「和聲」,在聆聽者的心中已經被定義成一種魔幻般的神秘力量,但我們就是教怎麼變魔術的老師

文 / 謝啟彬



我知道有一位老師,是全部用中文講解這個的喲!哈哈

週末再順手寫下一些感想:

1. 大部分的人對於這些東西非常陌生,但又期待能更快學好以便應用,尤其是用在流行音樂或創作上

2. 但是我們再怎麼神仙,對於這些東西有超級厲害的心法可傳授,也是要花時間去抽絲剝繭,學生也要花時間去練習與習慣

3. 普遍說來,所謂愛聽爵士樂的聽眾,他們不會聽到這麼細,甚至也不用知道這麼細;但是如果是爵士樂手,或是想真正學會爵士樂“益處”的人,就真的需要花時間下去



4. 但是網路上,一直講的人真的太多,令人分心的事也真的太多,所以資訊傳達不但破碎,甚至會誤傳或當機,很像所謂的光纖網路老舊被老鼠咬過的狀況

5. 真實世界中,很多人不需要「講解」,他們只是要做出片段即可,聽眾就會覺得「好厲害」,就跟綜藝節目中的「秀才藝」差不多,容易流於表象

6. 光是「Harmony」,就已經是台灣人最弱的部分 - 不管是邏輯或聽力上 ,再細節就是「Chord」了 - 和絃的連結有其邏輯,樂理不是法律,好多人誤認很多東西是規定,其實只是學那個「喜歡的聲音的做法」而已。

再來,更遑論更細節的「Voicing」了,也就是和絃的按法,在不同風格中的差異,以及一套一套的邏輯,其實這都不難懂,只是就好像要會划船的突然去開飛機一樣而已



以前的教育,因為地域的限制住在北部,所以學生必須下定決心來台北上課學習,所以我們創建了網站。近年來南北通勤教學的機緣變多,所以很清楚地可以感受到這樣的差異 -

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這些,即便知道也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有時候靠一些短時間的講座或網路,很多奇怪的觀念就被以訛傳訛,但是很多學生是有疑問卻不敢說

你說那這樣我們不是正切中市場需求嗎?錯了,整個非古典音樂教育在基層,其實被需要的不是那麼大,或是像古典音樂那麼地“直接” - 沒有貶義,但是動不動就是學樂器、培養興趣、提升氣質、考檢定、考音樂班音樂系、出國留學(再回來加入這個循環...),整個市場很難瞬間被撼動

所以會來持續學的人,要不是真的很喜歡爵士樂與當代音樂,不然就是比較具有前瞻性,會為未來做準備。所以我們才會說我們的學生幾乎都已經是老師,就是這道理。都是老師,但是教的領域比較是傳統台灣常見的



會寫下這些感想是最近有位中部的鋼琴學生,跟我說她看網路上的影片,覺得某某老師好厲害,一首曲子要開始前爵士鋼琴通常會“鋪陳”慢板彈性速度的前奏。而她看凱雅老師也經常這樣彈,感覺非常行雲流水且愉快,但她覺得好難好難呀...

我說妳看到的網路上的“老師”,其實也是我們教過的學生,只是台灣音樂圈習慣出道獨立後都叫「老師」,不一定真的會教,演奏人演唱人甚至音樂人都是老師

第二個重點是:她所謂很華麗很漂亮的爵士鋼琴即興前奏,其實就是如同這段影片中,Bill Evans的技法其中之一而已,而這也是凱雅老師教過給她的爵士鋼琴學生必備重點之一,在書中也都有寫到

這麼說並不是要貶低網路上的老師演奏影片其實還好,或是自誇我們自己多會教(會這樣想就是典型的網路鄉民二分滑坡謬論迷思),而是那就是一個方法而已,你取得了這個方法,需要時間與精力,當然也需要一些天份,而你能做到多藝術,那就是你的厲害

但絕大部分的老師(這類型的),不會對所謂初級的學生講到這些,或是經驗不足,只能照著從前在外國學校教過的照本宣科教,不用對學生負責任(不必然是年輕後輩的,很多前輩同輩也是)


而爵士樂的「和聲」,或是「爵士樂」這三個字,在聆聽者的心中已經被定義成一種魔幻般的神秘力量,講不清楚就是一種朦朧美,或甚至覺得不用講清楚。想實作學習者夾在這兩種“主流觀念”中,自然進退維谷不知所措了

至於迷信說要買哪本書就可以學到整套的?或是一定要哪個國家哪間學校畢業回來的海歸老師才會教?都是上述進退維谷不知所措與資訊傳導破碎斷裂的必然誤解而已

書不是不好,但是要有方法與步驟;海歸老師不是不好(我們也是海龜... XD),但是一樣要用同理心去幫學生學習,但也得堅持質感與水準,不然就全部都割喉戰搶學生變成血淋淋武鬥就好啦!






延伸閱讀:

張凱雅老師的音樂教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