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辦長遠性藝術教育活動的難處,以及推廣風格多元的爵士樂所容易遇到的挫折

文 / 謝啟彬


早上被某駐台外交單位的電話叫起來
我笑說你們最近應該大家都很忙世大運的選手不是?
他們希望,因為某地在某時有安排該國的音樂家來表演
希望看看其他地方有無機會可以多排?

當然也藉機交流了一些近年來環境的變化,以及我們的變化
因為以前辦國際營隊、辦國際爵士節
這些單位都會問我們說,為何後來都沒啥國際了?
我還是笑笑說,為了這兩個字,我們以前耗盡多少心力
成就許多真正的國際交流與盛事,但是自己做得非常辛苦
所有的資源因為不足,所以都還要想方設法去募集去拜託去協調

所以有的人覺得我創造了一頭難養的巨獸,是這樣沒錯
但是這並不是我要它變大的,而是在資源整合過程下的產物
比喻成車子就是我創造出一輛很吃油耗保養的多功能大貨車
而現在大家只要有車,小車也可以說成大車了


我倒不認為是誰搶了誰的資源,因為沒有直接關係
但是現在用別人的資源成就自己的,感覺是更好做也更速成
所以,回過頭來說,外國政府覺得台灣的官方很怪、民間也怪
我們則好像已經見怪不怪,因為不但亂,而且散,甚至破碎

官方不信賴專業策展人或有經驗的音樂工作者
民間則只相信媒體有無報導傳播或是只有自己覺得好就好了
後者真的是最嚴重的,請外國人到台灣(或台灣人去國外)
你看到的都只是一瞬間,但是背後的成本要誰來支付
光這些事就足以搞死自己,但是愛喊的所謂樂迷是不用負責的



因為這通電話,我還想起2015年曾受波蘭台北辦事處的委託
(所以表示文首的電話不是波蘭台北辦事處打的,不用對號入座了 XD)
他們說波蘭音樂天后級的人物願意來台,整團從東京來
官方有機票補助順路過來,我們一看卡司超強,陣容嚇人
然而我們很清楚知道,在台灣專業的推薦就是叫好不叫座
或是大眾甚至受眾方(分眾小眾)根本不認識
連一場中型音樂會的人氣可能都支撐不起來



但是當時還是硬著頭皮幫下去了 - 找場地、借樂器、協調各方...
我還記得被波蘭那邊鋼琴手的舞台監督回信ㄉㄧㄤ我
說他最少需要怎樣怎樣的鋼琴,因為他是波蘭最傑出的之一
我當時忙到也一股火上來,直接用「西方模式」嗆回去
順便CC所有單位包含台北辦事處與天后經紀人相關人等

我說我們也是台灣最傑出的爵士音樂人之一,也在國際上活動
是因為覺得這麼優秀世界知名的藝人團體來亞洲
所以基於惺惺相惜的立場,時間又短
一般商業公關藝術行銷公司根本不會接的狀況
真的就是幫忙,而且還有音樂會,還有講座大師班等
你不接受我們的條件,那就不要來就好了,或來了不要上台

對方就道歉且讓步了
因為我了解經紀方與技術方總是會為表演方著想
而我心裡很明白表演方跟我們一樣
要很快順應環境才叫專業音樂人,沒有存心要騙人或ㄠ他們



總之,這團被我形容成在歐洲地位等同於「波蘭江蕙」的表演者
終究還是推得很辛苦,因為在台灣的知名度是零
而在日本東京爵士音樂節,也是我日本朋友辦的售票音樂節
兩千人音樂廳是滿座而且兩百個工作人員、全套完整演出樂器與器材備便、完整的媒體行銷計畫...
我們在台灣累得比狗還要累,但是還是要給遠道而來的客人賓至如歸之感

這是文化累積之下的差異,不是一時之間就可以改善,但也不能持續擺爛

如果一個單一的活動是這樣的模式,現在你們明白每年的TISJA,又是怎樣的加乘了吧?^^


你要笑我笨,我接受,你要酸我愛搞這些,我也接受
但是你要兩個傻瓜持續這樣努力得很辛苦
那要不請你提供更聰明更有效的方法,我們都會聽建議
要不就別把自己弄得好像不食人間煙火
好像講這些事做這些很庸俗,卻又很愛參一腳或是撿現成割稻尾

我講的歷史,很多時候好像文長字多(已經來不及提醒慎入了...)
但都只有四個字 - 「這是真的」


p.s. 我跟這些單位承辦人與音樂家都還是朋友,也都從這些活動中交到更多朋友。有關「波蘭江蕙」一說,是因為波蘭台北辦事處的職員跟我們還有音樂家一起吃飯時,他阿姨從波蘭傳訊息來,他回傳了現在正在跟誰吃飯,好像還附了一張照片,很快地親朋好友間就“暴動”了!我問他真有這麼誇張嗎?他說對啊,因為這位天后一直是類似八卦週刊會狗仔報導的對象,在國民眼中是很大牌也很代表波蘭的名人喲!(是不是當時應該想辦法讓她去上WTO姐妹會? XDD)







延伸閱讀:

不只是超過百封的Email往來而已 - 我們的「國際接軌」成果背後

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營2016年夏天將暫停舉辦 TISJA will take a break in summer 2016

更多國際交流

更多有關Anna Maria Jop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