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總是需要多一點的「Extra」,不管是天份、才能或是努力,三者都需要

文/ 謝啟彬


老一輩西方音樂人說:真正厲害傑出的音樂人,不需要一直宣傳
機會會一直找上門
但是現在是個重行銷宣傳(propaganda)的年代
大家都在行銷宣傳的狀態之下
真正的「好」與「不夠好」,就更難分辨了!
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講(塑造)出一段故事
而觀眾,喜歡聽故事,用故事判斷好壞
而不是用耳朵或心靈去感受

但是身為教育者,必須要告知好與壞
甚至必須把「不夠好」想辦法變成「好」
「好」變成「更好」
當然,不是每種藝術或藝術家,都適合受教育或學校教育
但是,真正的藝術教育,應該要維持一定的水準與標準
而非感性的喜歡不喜歡,或辛苦輕鬆等表面印象



上頭的影片,是這位老一輩西方音樂人在「音樂院」(Conservatory)裡頭的傑出日本學生
在音樂院裡,很多事情不是低空飛過、符合標準就好
而是需要多一點的「Extra」,這些「Extra」,通常是常人做不到的
「Extra」是沒有極限的,不是說,從什麼學校畢業或離開
就叫「夠了」,或開始靠行銷宣傳(propaganda)就好

我總覺得,如果被「專家」們說

1. 看似絢爛奪目卻缺乏音樂性
2. 太過自我聽不進建言
3. 基本功不足卻又逃避事實

那麼基本上是可以轉行了,但是世事往往不是這樣的,大家會用「熱愛」、「努力」、「夢想」去掩蓋上面的三個事實(Facts),然後繼續混

真的要看你標準訂多高,跟你心中的那把尺
我一直認為爵士樂,是必須採Universal標準的
也就是人才必須是國際性地可被運用
而非只是一直在本地販售一種近似的氣味

這也是我不斷督促自己的~

大多數的人,不是沒有看到問題而是假裝沒有看到問題,選擇逃避問題
或是因為人情世故或自保心態而不願「改變」
而這種不願改變
又會被自我美化成「堅持」、「搏鬥」、「擇善固執」

但對於真正一直在「堅持」、「搏鬥」、「擇善固執」的人而言
看到問題,解決問題才是需要的
而不是說故事、寫小說、演戲,後者什麼都得來真的

身為想要「與國際接軌」的爵士樂手,你必須要知道兩件事:

1. 不是英文媒體有報導的才叫爵士樂手,那只是因為你看得懂英文,而很多樂手沒有在英語系國家發展,程度非常之高,甚至英語系民族爵士樂手會很想跟他們合作

2. 你不能用你「想像中的爵士樂」去套在國際程度的爵士樂手身上,這也不是「超乎你的想像」或是「沒有預期到」,追本溯源其實是自己的認知不夠或有成見在先

用耳朵、用心、用腦去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