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Martin Taylor與Tommy Emmanuel的木吉他即興合奏了解「爵士素養」這件事

文 / 謝啟彬



對我來說,他們不是吉他演奏家,他們是音樂家啊!

為什麼在台灣就一定會分成彈指彈的、搖滾的、演唱會的、龐克的、民謠的、後搖英搖日搖...的勒?

我只有覺得他們的爵士素養(底)很足,對於和聲與旋律加上音色的自我要求很高,所以即興與合奏起來自然聲音都很好聽而專業

我們曾好幾次在錄音室或是演唱會遇到樂手說:我很少這樣彈...老師你可以再提示一遍嗎?因為我們平常不會做這樣的東西,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這些空心吉他大師的音樂...

為了要證明所謂的「爵士素養」或是他們都具備「Jazz Chops」,我來幫大家把同樣的段落和絃出現的同樣句子抓出來吧!你就知道Martin Taylor的「行雲流水」,是有慣性動作與邏輯組合的,也就是我們都希望學生能夠切實練準練好的原因:


在0:52 / 1:08 / 1:18 / 2:10的地方,都出現了一樣的思維邏輯所產生的Lick,這就是Chops!可參考「啟彬老師行動教室 - 36堂課即興解密 - 旋律篇」P.115之「爵士成語」倒數第四句與倒數第六句(譜有疏漏,B應加上b),或是「[爵士行動小教室] 浪潮般的b9 #9音 - 感受屬和絃上能製造出來的更多迷人起伏吧! (影片)」一文影片、解說與延伸閱讀



基本上第1、3、4句,是一模一樣的「爵士成語」,也就是說Martin Taylor在即興時用這些來當作即興的串接點與潤滑劑。或許你恍然大悟了「哦!原來他都彈一樣啊!」但是,你要在這個速度中“射準”,也要串接即興的其他線條,那請問你要不要精準瞄準練習勒?

如果又變成文青小清新,那就更完蛋了,那不是音樂人該拿來用的詞啊!



最好是龐克大神突然變文青小清新啦!

同樣的和絃進行與旋律,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基本功都是一樣的,沒有你想像中那麼自由奔放天馬行空



啟彬與凱雅的教學,以及爵士棧上的所有文章,都是這樣的概念出發的,以下這篇也可以來簡單解釋一下,「那個爵士樂手的觀念」是啥玩意:

用Stevie Wonder創作的《I Can't Help It》來理解「Altered Scale」與「降二代五」吧!

也用這篇來示範驗證,為何我們要聽對人、聽對音樂、聽對地方:

在進入b9、#9音的“樂理”之前,你聽音樂了嗎? 這些聲音早已存在於許多名曲中

基本上爵士樂手就是會去探討說,這個音用在那個和絃上會怎樣,或是這組音用在那組和絃上,聲音聽起來會如何

所以每一組旋律我們都會去想那個跟和聲的對應關係,有的前輩走得很優,所以變成大家會學著用,也變成爵士樂裡頭的習慣,需要去學習甚至研究與變化創新

但是那些和聲概念除了北美洲藍調的滲入外,基本上還是很歐洲古典樂調性架構的,旋律也是

所以爵士樂手很注重精準,與每個轉折該出現怎麼樣的好動作

但這並不表示這些都是規定或是法律,重點是理解,然後活用

這些即興法則,也同時在推動著曲式的演化,而且不只想像中的爵士樂範疇

也因為這樣,爵士樂手在專注的事,在其他音樂類型的樂手中看來,真的會有種吹毛求疵或鑽牛角尖之感,尤其是進入到比較複雜進階的部分時

這點在節奏的部分也一樣,節奏組樂手會比較去注意細節,甚至是繁文縟節,如果要嚴格說的話

(圖片來源)

所以再講得更淺顯些,很多時候你所著重的事,不是別人在著重,甚至很多人不知道你在講什麼

當然,也有很多爵士樂手抓不到重點的,或是偷懶故弄玄虛的,或是爵士狂熱者那類的,現在就不討論

但是放大格局一點來看,這些都是「戰術」,而很多時候「戰略」也很重要,你也可以說戰術是技術技巧,戰略是整體感覺與最終呈現

我認為你要讓別人了解爵士樂,不是一直講說爵士樂有多偉大或多困難,人家就會買單的。

而追求技術的同時,也必須要注意整體的效果





延伸閱讀:

假設太多、偏見太滿或執念太重,就很難真正學習到精髓

[爵士行動小教室] 浪潮般的b9 #9音 - 感受屬和絃上能製造出來的更多迷人起伏吧! (影片)

用Stevie Wonder創作的《I Can't Help It》來理解「Altered Scale」與「降二代五」吧!

在進入b9、#9音的“樂理”之前,你聽音樂了嗎? 這些聲音早已存在於許多名曲中

知道很多,但沒有練熟,等於沒練;疑問很多,但沒有練熟,等於沒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