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的時代,也請多支持自己出書的“小農”作者

文 / 謝啟彬


因為「36堂課」系列目前兩本都是自產自銷地方小農模式,所以我們會比較建議大家到自家賣場(爵士台南)來買書




因為大通路給作者的利潤低很多,但是強項就是在上面“黏著”的顧客多,而且會定期辦活動譬如紅利點數或什麼搭什麼的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黏著的顧客會順著作者名稱買或推薦購買(這點博客來的做法跟亞馬遜相同),就這樣也是順藤摸瓜被“摸”走了

所以很有趣的,在大通路,我的書也是一直在賣,數量在減少,然後還進了該類暢銷榜


有出過書的作者,一定都會聽過出版社跟你說:

「博客來通路大,但是給的趴數很低,回流到作者本身身上的版稅很微薄」

我也有幾張專輯是唱片公司代發,但是結論與結果,跟書籍是一樣的。專輯與舊書的銷售,幾乎都是現場有活動才會推得動,也就是不管如何,自己要很努力

簡單說來,就是看起來好像很風光,動不動就什麼排行榜。網路購書免運費是方便,但是出版社就很難活,更不用說創作者了

我自己的新書「36堂課」系列就跟不同的出版社合作,模式比較不同,不過也引來一些音樂書籍通路商的“抱怨”,因為他們就很難賺差價

也有人會說實體書店如誠品金石堂紀伊國建宏等都買不到我的書,但是我很了解,買我的這本書的人不會去那些書店買,所以倒過來說,實體書店的音樂書籍或教材,其實反而是囤貨在那「多年」而且賣不掉也不能退貨的,一樣,看起來很風光,但是對作者與創作者其實沒什麼幫助,除非你是新聞話題人物才有可能,稍微專業的書根本不可能,甚至也不需要實體書店的協助

至於網路書店,就回到剛剛講的問題,觸及率或許高一點,但是推都還是靠自己,但網路通路要抽的利益真的太高

比較有規模的出版社現在在做的事,就是協助(或購買)新書內容作為新媒體網路的內容之一,也就是包裝成新聞或文章模式,吸引讀者延伸閱讀與購買(可以參考許多入口網站或論壇型網站)

但是花掉的費用(宣傳行銷)是否真能創造利益,回流到作者身上?可能要懷疑一下,因為真用買的其實不便宜,書跟雜誌不同,不能用授權轉載的方式

用我們這年代人的觀念來看,就像是「讀者文摘」那樣,或是台灣的「講義」(這本刊物現在還有嗎?)的網路版集成

所以如果出版社規模較小,或沒有行銷置入預算,那就得看作者自己所鎖定的市場跟“人氣”(日文的台式中文外來語)了!

博客來等網路書店的活動、橫幅也都是得用買的,不管是書或專輯也是,而且利潤很低,就是通路大、付款取貨方便佔優勢

總之,宣傳做得大,還是要看效益,不然就是俗話說的風聲大雨點小,結果現在很多人只想造風,卻沒真正下雨以利灌溉,拿的參考品都只是風而不是雨呀!






延伸閱讀:

關於Groove的種種,這本全都有!

學習即興最需要的一本好書 就是這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