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既定的素材,抓住當下的脈動,延伸出更多的新意! - 謝啟彬:爵士DNA (序)




我終於出書了!關於爵士樂,我也終於擁有能將自己的觀點付梓的時候。 然而這些觀點不是個人化的,而是本著很努力地想將音樂中的一切,與大家分享的態度,並能實現「更多人真正聽懂、瞭解爵士樂精神」的衷心願望。

每次演出時的相遇,雖然台上台下互動的火花熱烈,但時光終究短暫,下一站我們又得前往一個陌生的場域,重新點燃火種;多年來面對音樂會、講座聽眾與學校裡的學生,雖然過程是輕鬆愉快的,但背後的動機卻是希望能用大家都懂的語言、大家都很快能明白的引喻,在眾人散場的同時,也帶著喜悅的心情在心中大喊:「耶!爵士樂真有趣呀!」 不過這還不夠。所以我開始寫作~

想起爸媽常說,小時候的我超愛看書,爸媽因為工作忙,寒暑假常會把我寄放在一些朋友家,印象中有位住在草屯的國中校長,家裡有間好大的書房,每次我去到那邊,聽說是除了吃飯上廁所睡覺以外,就窩在那邊看完了整間的藏書,長輩們稱讚我很乖,而我卻只記得那種埋首書堆、一直啃食新知識的感覺…對的,那時候還沒有一種東西叫做「網路」。因為工作地利之便,爸爸也很愛帶我去中興新村,我好像是當時圖書館最小的借書證擁有者,每次在外頭的草坪上跳躍玩耍完,最開心的就是可以去借好多書回家,然後下次再拿來還…其實是拿來換,因為這樣的嗜好沒有間斷過,一直到爸爸調職。

所以,從小時候開始,我就很享受那種闖進一個浩瀚的世界中,去擷取吸收知識的感覺了吧?

剛開始寫跟爵士樂有關的事,其實是從在歐洲求學時開始,因為文化上與學習上的種種衝擊,逼得我必須自己用中文記錄下來「今天的心得」,不然隔天早上去到音樂院上課,遇到一堆荷語法語英語的“知識炸彈”,我肯定又要被炸得暈頭轉向!又加上除了演奏技術外,太多的事情不懂、太多的常識不知道,只能拿出死纏爛打的精神,同學在聊天我邊寫筆記邊發問、老師在演出我邊記錄曲目邊偷錄音,面對師長同學常出現的「真受不了你」表情,我倒是甘之如飴,反正這台灣人跑來歐洲學爵士本來就夠奇怪!

歐洲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正給了我這種從小愛跑圖書館的小孩一個完美的空間,六年之中,總會看到一個東方人(後來變兩個 ^^),發了狂似的勤跑藏量豐富的圖書館、書店譜店、有聲影音圖書館、影印店等地,試圖想補足那些原來我們很欠缺的文化常識。也因為如此,影印店的比利時老闆雖然很想打烊,但是卻會貼心地幫站到腳麻掉的我們搬張椅子(自助影印比較便宜);本來為我們上課或課後輔導的西方人,後來變成是我幫他們整理筆記甚至課後輔導他們(這個台灣人的腦袋可以想出來很多我們想不到的道理來解釋這個耶!);人家都說去歐洲就是要周遊列國到處玩遍,抱歉,我們能用的錢幾乎都拿來買二手唱片、添購書籍與資料了,放假時……再去逛二手唱片行與書店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休閒娛樂!

也因此,在書中有很多章節,都像是個給「自己一個挑戰」的特別企劃,譬如特別從某一種角度或是元素切入去對比異同、去追本溯源之類的方法,也迥異於常見的爵士樂歷史書或導覽書籍,以編年的方式來入門的方式,因為我們從一開始學習爵士樂的方法,不是凡事從最開頭學起,卻是慢慢回溯、慢慢補足的呀!也希望這樣的切入角度,能幫助有興趣的讀者,找出自己那個跟我一樣的「恍然大悟」、「靈光乍現」之瞬間!

也要非常感謝已經停刊的「音響城邦」雜誌,邀請我在七八年前開始寫專欄,面對我提出的「任我寫」要求,編輯大人只有一個相對的要求「好啊!但是一個月要一萬字起跳喔!」…呼呼,所以,我又開始每個月在截稿前,在家中書房舉辦“跳樓大拍賣”—地上桌上到處堆滿了CD、原文書、樂譜、期刊雜誌跟自己一箱又一箱的筆記紙片,完全就是一副要找自己麻煩的模樣,不過當時心中是真的希望不要因為文字設定上的平易近人,而失去了學術與專業上的嚴謹性就是。

也曾經很懷疑:寫成這樣真的有人會看嗎?因為彼時本地的爵士樂聆賞主流感覺都非常地“文藝”,大多走輕鬆休閒個人心得發抒路線,偶爾綁點浪漫文案的想像空間,爵士樂好像很難「嚴謹」起來似的。幸好,許多讀者都來函或在網路上支持期待看到更多這樣類型的文章,也致使後來即便雜誌停刊了(希望不是因為我的關係……),我仍於空閒時,繼續在網路上的自家空間進行這樣的“特別企劃” (無稿費);細數起來前前後後也有好多研究生的碩士論文找上我來訪談,其實我根本不用談,因為同學們說:光那上百萬字的文章,已經是個華文世界中的爵士樂資料庫囉!

但是,我還是一直沒有出書,因為忙碌的各項爵士樂活動奔波,加上成家立業當了兩個小孩的爸爸,我只能繼續寫、繼續做、繼續前進~

終於在「啟彬與凱雅的爵士棧」成軍十週年時,覺得或許是該來點“回顧”的時候了!也很幸運地遇到了具有同樣熱忱的出版社,然而因寫過太多,總需要去蕪存菁一下,因此也特別精選出值得化為紙張的篇章,重新潤飾成涵括幾個大方向的主題,以及更為通順的語氣以方便閱讀;此外,也特別重新製作了圖說與附錄列表,希望這本書可以不只讀一次,而是大家能常常回來翻一翻,又會有新的體悟,就跟這本書介紹的「爵士樂」一樣,運用既定的素材,抓住當下的脈動,延伸出更多的新意!

這本書要特別獻給教導我寫作的父親,除了栽培我學音樂以外,父親始終認為人文素養不可少,因此舉凡閱讀、寫作、思考、演說、企劃創意、領導管理、人生觀……等,我無一不受到父親的深厚影響,除了我毛筆字實在寫得太差以外,至少我的第一本書,嗯,很厚!

當然也要謝謝一直支持我的媽媽,以及她對美感的堅持與潛移默化,高中歷史老師退休的媽媽,更是影響了我走向了好為人師、誨人不倦的生涯;還要感謝我的太太與工作夥伴—鋼琴家張凱雅的超默契搭配,以及在人生的道路上一起攜手逐夢;當初陷害我一頭栽入「爵士DNA」專欄寫作的林及人先生,以及雜誌主編林治宇先生與編輯林昀靚小姐的每月奪命連環催稿,沒有三位,就不會有這些文字的問世,縱然今日物換星移人事更迭,但還是要特別謝謝你們!也要謝謝我們的助理之一李文顥先生,不斷地擠出彼此的有空時間來完成這本書的校對與編排,加上秀威資訊的責任編輯蔡曉雯小姐細心溝通,感謝有你們,我們才能一直開在偉大的航道上!^^

閱讀過往的自己,就如同在深夜省視自己的過去,雖然外頭漆黑,內心景象卻無比清晰。或許在用字遣詞上,早年的確稍微迫切些, 較具理想色彩 ,也總希望一次能講齊很多事情,不若今日的我,或許已多了一份圓融與體悟。但仍希望藉由印刷的出版,留下這份記錄,讓更多有興趣認識爵士樂的不同世代朋友們,都能找到那種「豁然開朗」的喜悅喔!

謝謝您喜歡爵士樂,也想要更認識爵士樂!希望由我分享的爵士樂火炬,這次真的能永遠傳遞下去~


謝啟彬















chapter 1 爵士樂入門及經驗
1.從好奇到熟稔
  入門爵士樂的幾個好方法
2.逆流回溯的領悟
  我與爵士樂的邂逅
3.第一次聽爵士樂就上手
  切入聆賞的十一種角度
4.不搖擺,算不算是爵士樂?
5.即興在哪裡?旋律在哪裡?
  找出爵士樂的玩法
6.那些彷彿熟悉的旋律
  對爵士樂經典曲目應有的認知(上)
7.那些彷彿熟悉的旋律
  對爵士樂經典曲目應有的認知(下)
8.該聽些什麼?
  給樂手的二十張入門爵士CD參考

chapter 2 學習爵士樂技巧和方法
1.聽懂了?聽不懂?
  爵士樂即興的「好」與「壞」
2.仔細聆聽爵士樂即興之必要
3.抽絲剝繭聽門道
  爵士樂手常用的即興手法(上)
4.抽絲剝繭聽門道
  爵士樂手常用的即興手法(下)
5.爵士樂中的情境描寫
6.爵士樂中的人物描寫
7.不只是即興而已
  爵士樂中合奏模式之演進與影響(上)
8.不只是即興而已
  爵士樂中合奏模式之演進與影響(下)
9.Bebop概念初探
10.到底什麼是「Hard Bop」
11.淺談人聲在爵士樂中的表現
  擬聲唱法及重唱唱法簡介
12.改頭換面來亮相
  值得一聽的爵士大師致敬專輯(上)
13.改頭換面來亮相
  值得一聽的爵士大師致敬專輯(下)

chapter 3 歐陸見聞
1.歐陸爵士面面觀
  您不知道的歐洲爵士樂環境
2.我們學習爵士樂的國家
  比利時
3.兩個台灣人在歐洲
  聊歐陸爵士見聞
4.我的比利時爵士樂求學生涯經驗談
5.期待台灣的爵士樂會更好
  往返歐洲與台灣之間的感受(特別收錄 張凱雅)

chapter 4 爵士樂展望
1.闊步邁進的六○年代
  調式爵士大揭密
2.不可能的任務
  爵士樂發展及未來的發展預測
3.到底在搞什麼玩意兒?
  當代爵士樂常用手法解析
4.今日的爵士樂風貌
5.多一分真誠,多一些理解
  爵士樂與古典樂的交會融合
6.從蛛絲馬跡中延伸
  爵士樂的傳統與當代思惟

附錄
1.為什麼爵士樂手與樂迷之間總有爭論?
「分析式的聆聽」V.S「感覺式的聆聽」
2.你必須認識的爵士樂大師們

索引




延伸閱讀:

自媒體的時代,也請多支持自己出書的“小農”作者

對岸爵士樂愛好者對「爵士DNA」一書的推薦與評論

重點不在於你聽過多少,而在於你聽到多少 – 毛遂自薦我的第一本書「爵士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