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加坡國際爵士樂大賽與論壇現場目擊隨筆 2018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azz Battle & The Forum(謝啟彬 Chi-pin Hsieh)

文 / 謝啟彬


泰國、新加坡來的參賽者基本功與認知都很好,年輕人都知道如何去追尋他們心中的好聲音

他們不是全都靠老師要求或學校逼的,台灣的學子心態要調整,還需要很長的時間,自己不能一無所知,甚至連好壞精緻度都無法分辨

尤其是台灣的音樂學習風氣,還是著重在「樂器」上,而不是「風格」,這也是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


新加坡的爵士樂手三重奏擔綱了此次獨奏樂手組的伴奏樂團,聲音都非常好,不會出現「雜雜」的味道。我想以我看到的與經歷過的,在全世界,爵士樂手的生涯與職業都不會太順遂,這些樂手也都得因為現實需要,去做流行樂、演唱會、做場...等等,在jazz gigging上也都一樣小眾


但是當他們一做起爵士樂時,聲音到位、曲目到位、互動到位,也不會因為是不熟亂做,然後故做老成地說哎呀平常沒啥在玩爵士啥的

那是你有沒有要求自己的問題,不是常不常做的問題,但大家好像都已經習慣聽幹話,然後連年輕人都學著講起來了,很奇特的台灣現象...

我們在這裡的活動,連論壇與座談,都是很認真地想解決問題,不管是前輩對後輩的建議,或是區域性的差異,彼此相互學習等,都是非常好的經驗。只能說,如果你只是自己想求生存,那你不一定會對同業或後輩誠實以對或說實話,也不用自我提升了,這是我個人對台灣現況比較大的感觸


這次訪新,更見識了東南亞的爵士樂水準,雖然大家都還是在困境中求突破,但是基本的水線,我真的覺得還是高比較多,但他們反而從外面看,會覺得台灣活動多,好像風氣更好,然而每個區域都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

泰國的爵士樂當然比台灣風氣盛,但也不是主流音樂,大家都在玩的狀況

新加坡的爵士樂也覺得他們風氣很不盛,玩的人不夠(這也是為何這次有我們參加的國際活動產生)

但是我們看到的,都是在台灣以外的國家,他們對於「好」的追求與「質感」的堅持,風氣不盛、市場不大,但是聽起來的聲音就是對的

所以風氣盛跟程度高並不是成正比的,一點經驗觀察

明天繼續見證更多樂團組,來自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尼!



團體組決賽實況:



簡而言之,2018新加坡國際爵士樂大賽,團體組決賽的場邊觀察如下:

1. 爵士樂節奏組的能力都很高,尤其是鼓手們,每團都是現今主流爵士樂的「現代」(Modern)聲響,而他們的年紀都是二十歲上下而已

2. 在台灣大家會覺得這種聲響,得去國外學習,尤其是美國才能學得到,因為普遍在流行音樂圈比較聽不到這樣的聲音,但我們實際跟這些年輕鼓手們接觸,新加坡或是馬來西亞的英文能力還OK,泰國來的幾乎英文都不太行,但音樂上卻完全與國際接軌 - 好,為求精確,在爵士樂上卻完全與國際接軌

這只代表一個意義,就是他們不需要“移地訓練”或“融入文化”那些原來以為是最必要的事,而是藉由正確的在地爵士樂教育,就已經能讓年輕鼓手們「打出正確的聲音」,而且不是大雜燴這個也要那個也想

3. 鋼琴手對於Voicing的各種年代風格掌握與切換,也是很紮實的,尤其指定曲有很多都是Jazz Standard,而參賽團體都必須重新編曲成較為進階的聲響、律動,甚至格式等等,這些東南亞年輕人很明顯地對於這樣的技法已能充分掌握,而不會出現“四不像”的狀況

4. 在即興能力上,幾位獨奏樂器樂手已經比較習慣,除了自己即興(Play a solo)以外,還要與樂團互動,加上樂團創造出的聲響與流動(flow),使得樂手不能再想著自己的和絃,而是能多做出交織與呼應的效果,這也是泰國學生團比較強的地方

5. 對亞洲人來說,爵士樂都是外來音樂,但是就是對好藝術的追求,以及自我要求而已,還有好老師與同儕的砥礪。但舉出問題之所在,卻容易被認為是「唱衰台灣」,如果因為缺乏自信與成果,結果變得格外玻璃心,或是大家一起嘴砲魯蛇,那反而無法就事論事,讓事情變好與進步的

6. 我們也跟幾位傑出的各國教育工作者們,進行了更深入的聊訪,其中有個重點是很值得強調的:一個認真的好老師,只能教你什麼是好的,不能擔保你的未來成就與職涯發展;即便你在學生時代很優秀,日後的發展也是很難預料的,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就不會成功,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我們不可能只給鼓勵,而且要點出可以改進的地方,才有價值

一直以來,我們的學生幾乎都是成年人,所以在這點上也曾經讓我們格外背負了很多責任,除了要以身作則,還得幫他們顧未來,現在檢討起來,的確是擔了太多不必要的包袱。師父領進門,修行看個人,但師父如果還要去幫學徒打怪,學徒就會以為從此自己都不用再打怪、甚至以為自己天下無敵了!

7. 良好體系的現代音樂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泰國,他們已經發展得很健全 - 三所音樂大學彼此各有特色且良性競爭,也都舉辦很多長期性、有遠見有目標的活動。但在台灣高教崩壞加上官員與民眾認知不足的狀況下,現代音樂教育並不是在做高等音樂教育,而是促進招生率的一種手段

年紀輕的正規學生入學時程度已降低,加上如短期學程這類較無壓力的課程 - 開給“回頭學習”的 - 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學子們只怕學到的東西較為浮面光鮮,在養成教育上本來需要的要求就被弱化掉了,等到真正要進職場時,即便不是大家都能存活,但是存活率會比較低,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次的國際論壇中也有討論到學院爵士音樂教育的優劣、正作用與副作用、是否過度細分與學術化等問題,不過這種等級的論述在台灣只怕很難做到,不想深入了解加上欲求速效,到頭來還是大家為求生存只好變本加厲走媚俗之道了

今晨從新加坡返台之後的一點真實感想~

---
官方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WeLoveJazzSG/




延伸閱讀:

2018新加坡國際爵士樂大賽與論壇現場目擊隨筆 2018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azz Battle & Forum(張凱雅 Kai-ya Chang)